21岁机车少年周钧灏的车祸去世,再一次印证了曾仕强先生曾经的忠告! 凌晨的一声巨响,带走了21岁的机车网红周钧灏,也让他父亲那句“来世做兄弟”的悲痛呼喊传遍了网络,这位年轻人究竟是怎么一步步走向绝路的? 悲剧往往根源于家庭,回头看看那些骑着摩托车陨落的年轻人,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家境富裕。 他们骑的摩托车动辄几十万,甚至比普通家庭的汽车还贵。 财富本身不是错,它能解决很多问题,但问题是,父母那一代是靠自己的经历和努力赚来的钱,而孩子们却没经历过。 真正的爱,并不是简单地把钱往孩子手里一塞。 在网红的世界里,数据就是王道。 那些高速飙车、做高难度动作的视频,反倒成了涨粉的秘诀。 点赞越多,广告费就越高,这其实就是用命在赌流量。 回头看看周钧灏那些自豪地秀出“压弯飙速”的视频,现在看着格外刺眼。 更让人迷惑的是,他一边玩机车,一边做汽车测评,试图塑造一种“专业”形象。 这种跨界容易让粉丝误以为他对危险很清楚,心里有数。 可悲剧发生在凌晨这个最危险的时刻,这是飙车族最活跃,但普通司机最疲惫、路况最复杂的时间。 各种因素叠加,最终酿成的的惨剧。 而在这背后,平台的责任也难以推脱。从“柴怼怼”到周钧灏,我们看到平台对危险内容的监管总是慢半拍。 它们往往等出了事、上了热搜才开始象征性地清理。 那些深夜狂飙的直播依旧存在,说明平台根本没有真正下决心持续监管。 更糟糕的是,冰冷的算法成了帮凶。 那些“油门到底,评论区尖叫”的视频,被算法不断推给更多人,刺激着年轻人去冒险挑战极限。 对危险的认识总是来得太迟、太被动。 周钧灏的离世,不能只是变成一条热搜,更不能成为又一次被消费的流量点。 这句“别让死亡成为最后的流量”,不仅是对所有“玩命网红”的警示,也是对平台的问责。 它更提醒每一位家长,真正的爱是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和人生观。 而不是在他们还没成熟时,用钱把他们推向一个他们无法掌控的世界。 平台的责任不容推卸,把用户的生命安全置于商业利益之上,这是底线,更是义务。 毕竟“来世”太远,这一世的安全才最重要。 周钧灏父亲那句“来世做兄弟”的悲痛,不该只是一个家庭的伤痛,而应该成为全社会反思和警醒的信号。 面对接连发生的悲剧,我们真的听进去了这些警告吗? 信源:九派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