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俄罗斯在战争中没有大量使用火箭炮,而是大量使用火炮呢? 火箭炮本身确实有不少优点,火箭炮射程普遍远威力也大,能在极短时间内倾泻一大堆火箭弹,对面看到那一瞬间的火力覆盖多少都会胆寒。 在上世纪曾有“喀秋莎洗地”的说法,火箭炮确实在大兵团密集集结的时代很有威慑力,而且火箭炮结构比导弹简单,普通型号成本相对要便宜得多,单次打击还能制造大面积的破坏效果,听起来似乎是“兵器中的万金油”。 现代战争对武器的要求和以往完全不一样,以前讲的是大部队冲锋、几千人聚成一团,火箭炮一轮就能压制大片。 战争讲究情报提前侦察目标普遍分散,机动性极强,像乌克兰这样利用地形和西方情报支援的军队,更多时候是一小队一小队地分布到处,极少有密集集结的大目标出现。 火箭炮“洗地”这一套对分散目标很难见效,往往是花了大力气、消耗了大量弹药,结果并没有摧毁多少实质性目标。 火箭炮虽然可以一口气打出去几十枚火箭弹,但每枚火箭弹体积不小,运输、储存压力很大,比如射程五六十公里那种,每发火箭弹动辄几十公斤甚至上百公斤,一台发射车短时间内弹药就打光,需要立刻补充,这给后勤带来很大负担。 追求高精度和远射程的现代火箭弹,像导航、制导、动力这些系统都得装上去,结果成本就唰唰往上窜,几万美元一枚都是起步价,精度更高、射程更远的那种,价格直接就和小型导弹一个级别了。 精度才是火箭炮最大的短板,普通火箭弹没有像样的控制系统,打几十公里误差就是几十米甚至上百米,这种精度打密集阵地还凑合,没法对单个目标点穴打击。 现在的火炮配合先进的测距、无人机侦察、制导炮弹,能做到定点清除,不但弹药利用率高,还能精准压制敌方活动,一来二去,火箭炮“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还有暴露阵地的风险。 再说火箭炮打完之后要重新装弹,过程繁琐还慢,炮火打击带来的烟雾极容易被侦测设备捕捉,在俄乌前线乌克兰有西方支援的侦察无人机,还有各种反炮兵雷达,火箭炮阵地一旦开火很快就会暴露,很容易被反击。 这使得在需要长期厮杀、对抗程度高的战区,俄军更倾向于用机动灵活的火炮,打完一轮就能迅速转移,而不是用一次能打击广但随时挨揍的火箭炮阵地。 火箭炮并不是被淘汰了,只不过随着战争场景和装备升级其作用更加细分,用于对敌人某些重要但暴露的目标进行突击打击,而不是在阵地作战中无脑覆盖一切。 俄乌前线之所以依赖火炮,而对火箭炮适度使用,不是什么落后或者不会用武器,而是现代作战中,对火力、精度、机动、后勤的综合考量下做出的理性选择,现实中打仗还是得用对场合、用对方法,各类装备的高效组合才是王道。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