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51年,逃到香港的原新一军军长潘裕昆,在香港赔了个倾家荡产,原因是他被人骗了

1951年,逃到香港的原新一军军长潘裕昆,在香港赔了个倾家荡产,原因是他被人骗了,20万美金打了水漂,瞬间从衣食无忧陷入食不果腹。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1年,潘裕昆带着妻儿和二十万美元抵达香港,他曾是新一军的军长,在抗战中带兵参加过滇缅战役,也在东北内战中担任过重要职务。 辽沈战役后,他化装成老百姓,从战场上逃出,几经辗转,随着战局彻底崩溃,他放弃回台湾的打算,选择定居香港。 他手里的二十万美元,是多年军旅生涯的积蓄,在当时的香港,这是一笔巨款,普通家庭一个月的生活费不过几十美元,这笔钱足以供一家人过几十年,他租了间不错的公寓,生活简单但安稳。 每天清晨他照常读报,有时去街头的咖啡馆坐一坐,偶尔写信给过去的同僚,他在新一军里职位高,过去认识不少人,但在香港这些人并不多愿意来往,他知道,自己已经不属于过去那个体系了。 初到香港时,他没有急着做任何投资,只是把钱存在银行,他曾说过要等局势更明朗,再决定下一步。 有时他也去看房地产的价格,听人讲起股票行情,甚至去参加过几场由旧部举办的酒会,但他性格谨慎,始终没做决定,他知道自己不是做生意的人,对金融也不熟,二十万美元是全家最后的保障。 这一年的秋天,他在朋友介绍下认识了袁德泉,这个人当时在香港金融圈内颇有名气,自称在复兴银行任职,袁穿着考究,说话流利,据说还认识不少华资大老板。 他告诉潘裕昆,复兴银行可以提供高于市面利率好几倍的回报,并声称存款人中不乏名人,他还提到一些“政府支持”的项目,列出数据和发展计划,给人感觉真实可靠。 潘裕昆起初并没有马上相信,他带着资料去查证,复兴银行的办公地址、员工构成、资产背景表面上都没有问题,他又去询问了几位过去在军中认识的旧友,有人表示听说过袁德泉,没听说出过事。 他心中虽然犹疑,但终究拗不过现实,在香港,生活成本越来越高,他没有收入来源,靠储蓄过日子,每月支出都在减少,他不想眼睁睁看着钱一点点花完。 几天后,他去了银行,把全部资金取出,装进两个皮箱,交给袁德泉所在的办公室,他签了合同,对方开出收据,保证一年内获得不低于20%的收益。 他没有向家人详细说明,只说是转存到了一个回报更高的账户,头几个月,一切如常,利息到账及时,他松了口气,以为自己这一次做了正确决定。 年末时,香港开始传出一些银行出现流动性危机的消息,他没太在意,认为自己投资的是一个有背景、有信用的机构。 一次他去银行查账,却发现那间办公室已经关门,门上贴着临时维修的通知,他跑去找当初见过的职员,没有一个能联系上,再去找介绍人,对方也避而不见。 几天后,报纸登出消息,袁德泉涉嫌携带巨额资金潜逃,最后一次现身是在启德机场,据称他搭乘飞往南美的航班,已经离境,警方展开调查,但没有更多线索,复兴银行随即宣布暂停所有业务,随后彻底关门。 潘裕昆再次去银行,已被拒之门外,他找到其他储户,发现受害者不在少数,他去报警、求助于律师,希望能追回部分资金。 但香港当时的金融监管不健全,这类事件往往没有下文,多数人选择认命,他却一夜之间从一个手握重金的前将军,变成了囊中羞涩的失意者。 他搬离原本的住所,带着家人住进一间狭小的出租屋,妻子开始靠缝纫赚点微薄收入,勉强维持日常,他试图自力更生,开了个杂货铺,但生意惨淡,不到半年就关门。 他也曾想利用自己的军旅背景去当私人保镖或顾问,但在香港这个移民云集的城市,他的过往没有太多价值。 他联系台湾方面,寄信给当年的上级,希望能获得一点补助,回信寥寥,有的甚至没有回复,他慢慢意识到,自己早已被体制遗忘。 他变得沉默,不再参加社交,也不愿主动与人交谈,偶尔去码头散步,坐在栏杆旁看船只进出。 他从未真正从那场金融骗局中恢复过来,不仅是金钱的损失,更是尊严的塌陷,他不再是那个可以指挥万人进退的军长,只是香港街头一个失意的老人。 到了1960年代,他因病去世,死讯无人知晓,他的一生曾充满荣光,也满布折辱,二十万美元不仅是他全部的积蓄,也是一道他永远迈不过去的坎。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网易军事——1948年被改变的命运:新一军老兵回忆覆灭往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