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新生代数学天才:彼得·朔尔策。彼得·朔尔策(Peter Scholze),1987年12月11日出生在德国德累斯顿,数学家,菲尔兹奖获得者,德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波恩大学教授,马克斯普朗克数学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领域是算术几何。 彼得·朔尔策(Peter Scholze)生于德国德累斯顿一个“理工科家庭”,父亲是物理学家,母亲是计算机科学家,姐姐专攻化学,科学氛围滋养了他的天赋。14岁时,他已自学大学数学课程;16岁挑战怀尔斯对费马大定理的复杂证明,虽未完全理解却被其“迷人”深度吸引。2004年至2007年,他代表德国四度征战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首获银牌后连续三年摘金,其中2005年更以满分夺冠,展现惊人的问题解决能力。 2007年进入波恩大学后,朔尔策以“非人”速度完成学业:仅3学期修完本科,2学期拿下硕士。22岁时,他将一份288页的数论证明精简至37页,震动学界。2012年,他在博士论文中抛出“状似完备空间”(perfectoid spaces)理论,重构了代数几何的核心框架。该理论将几何方法融入代数领域,一举攻克“权重单值性猜想”等难题,被导师米夏埃尔·拉波波特誉为“代数几何的革命”。同年,24岁的他破格晋升波恩大学最高级别教授(W3),成为德国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 此后六年,朔尔策“像玩儿一样”横扫全球顶级奖项:拉马努金奖(2013)、费马奖与科尔奖(2015)、莱布尼茨奖(2016)等。2016年,他获德国科研最高荣誉莱布尼茨奖及250万欧元经费,坦言荣誉虽带来压力,但“努力不让其影响研究”。2018年,30岁的他因“状似完备空间”的划时代贡献荣膺菲尔兹奖,成为该奖最年轻得主之一。评审指出,他的理论革新了p进数几何与朗兰兹纲领的研究路径,将法尔廷斯等前人的成果提炼为更紧凑的体系,并催生“棱镜上同调”等新工具。 朔尔策的独特不仅在于天赋,更在其清晰的表达与包容的学术风格。他上课从不记笔记,仅凭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和深度瞬时理解力驾驭复杂理论。合作者形容他“解释问题深入浅出,连研究生也能听懂”,并总在学术远足中“跑前跑后,确保无人掉队”。生活中,他与数学家妻子玛丽-施密特育有一女;成名后仍谦称早期工作只是“热身”,自觉“尚未真正开始研究”。2018年,他执掌马克斯·普朗克数学研究所,继续推动“浓缩数学计划”,试图统一拓扑、数论等分支。 朔尔策以天才的纯粹性与革命性理论,在代数几何的星空中刻下不可绕行的坐标。从IMO领奖台手捧泰迪熊的少年,到重塑数学语言的菲尔兹奖得主,他的轨迹印证了导师的断言:“这样的数学家,几十年才会出现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