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5大驱我们都造16艘了,航母却只有3艘,为什么我们不复制粘贴批量生产航母呢?说白了,不是我们不想造,而是那3艘航母全是“临时工”,不值得批量生产,福建舰虽然很牛,三条电磁弹射轨道加万吨级平甲板,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艘正统航母,但它依然只是技术平台,为啥?因为它不是终极目标,我们的终极目标是核动力超级航母。 055型大驱虽然已经是世界顶级的水面舰艇,归根结底还是“带头打群架”的角色,主要职责是火力打击、区域防空、编队指挥,航母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航母是完整的海上作战平台,它不只是船体大一号而是涉及舰载机联合作战、远洋补给、起降管理、动力系统、人员调配、信息通信等一整套极其复杂的体系,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战力直接就被腰斩。 055能量产是因为它的前置技术积累已经足够扎实,航母每一步都得小心求证,没有捷径。 再看中国现有的三艘航母,辽宁舰属于“半自产”,其实就是用来让中国摸清航母门槛的“教练机”,山东舰迈前了一步自主设计、局部本土化,承担起训练和实际作战转换的过渡任务,福建舰创新更多,出现了电磁弹射、全通平直甲板,各种新技术堆上去,接近“正规平台”。 这三款从整体而言都还只是技术摸索和低成本试错的积淀,而非最终可复制的“定型量产版”,它们最重要的价值,是为后续真正成熟、成体系的航母铺路,而不是现在就决策用这一设计无限复制。 现在福建舰已经吸收了大量高精尖新东西,有不少人期待它能带领中国海军进入航母量产时代,看起来步子该迈大一点,但实际问题远没有想象中单纯,一是福建舰虽然水平高,可一大堆新系统还没经历真正实战环境考验。 海上一体化弹射、舰载机快速调度、复杂保障同步工作,任何一地出岔子,整个航母编队的作战效能都会打折。 航母不同于大驱背后得有装备、后勤、舰载机、航空保障、舰员培训等一大堆体系跟上来,靠热情和信心没用,贸然批量制造,反倒容易造一堆放着练兵用“飘着吃灰”。 美国能顶着压力造核动力超级航母全球部署,我们为啥步子不大一些?其实方向大家心里都明白——终极目标就是核动力超级航母,这才是最该大批量生产、具有世界级实力的制海平台。 常规动力航母再好,补给续航时间有限,远洋机动弹性低,始终没法像核动力那样全天候、全海域无死角存在,这一关不迈过去,后续规模化和具备全球存在能力都要打折。 美国之所以敢大张旗鼓量产,是因为它几十年都在这个路上摸爬滚打,技术储备和实战经验已经厚得压得出油,中国航母无论材料工艺还是技术集成,都是边干边试、不断突破,批量生产的底气就在于技术成体系、产业链成熟、配套资源能跟上。 我们眼下最需要的是每一步全方位查验,把各种新系统从书本落到海上,真刀真枪折腾到成熟,越是这种战略性装备,越不能为一时数量去牺牲整体体系上的科学性。 055大驱能够量产靠的是多代技术积累、工程体系成型、后勤保障跟得上,但航母,属于真“高精尖”,是整体作战体系大脑、躯干和手脚的全套集合。 哪怕只多一条航母,岸基配套、舰载机制造、飞行员训练、远海补给能力都要同步扩容,这种连锁反应,绝非一纸造船合同能解决,航母直到现在都是以高标准去边造边练,任何数量的级进都是体系化储备兑现的结果。 航母比驱逐舰难在全体系升级,航母批量化更难在拉通所有配套,恐怕不是我们“不敢”造,只是每一步都得擦亮眼看远路,扎扎实实把路走宽把底子打厚,等核动力航母技术彻底突破,中国海军的那一天才真的来了,现在稳扎稳打不是保守是为决胜未来做准备。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