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把《愚公移山》这篇课文移走,它真的太可怕了!我们一起投票把它否决掉!”2014年,在南开大学的一次演讲中,为何一位诗人突然提出要将《愚公移山》这篇课文给移走?
“一定要把《愚公移山》这篇课文移走,它真的太可怕了!”2014年南开演讲,诗人为何突提此议?
2014年深秋南开大学的演讲礼堂里,暖黄灯光落在诗人席慕容银白的发梢上,她突然提高声调,指尖无意识地抠着讲稿边缘:“一定要把《愚公移山》这篇课文移走,它真的太可怕了!我们一起投票把它否决掉!”
台下先是一阵沉默,继而响起零星的交头接耳,谁也没料到这场关于“文学与时代”的演讲,会突然拐向一篇课本经典。
更让人意外的是席慕容的观点竟然是愚公带着一家老小挖山,把土块石头往渤海里扔,这在今天算什么?破坏生态、违背自然规律!
这观点像一阵风,吹得网络论坛里炸开了锅,有人翻出课本里《愚公移山》的插画,老愚公赤着膀子挥锄头,山岩崩裂的线条凌厉得刺眼,这寓言是教人学坚持!智叟笑他傻,他偏要干,这是精神!咋能揪着‘挖山’的动作不放?”
争议里少有人提起《愚公移山》原本的模样,它躺在《列子》里,是个充满浪漫主义的寓言:愚公不是真要“挖平太行王屋”,而是要用“子子孙孙无穷匮”的信念,叩击智叟“山不加增”的短视。
就像古人借嫦娥奔月寄寓对天空的向往,借精卫填海抒发抗争的勇气,愚公的锄头,本是一把“精神火炬”。
可席慕容的话还是戳中了时代的痛处,2014年的中国,环保标语正刷满城乡墙垣,“绿水青山”的概念开始在课堂里萌芽。
当孩子们不再只需要“励志故事”,而是要理解“人与自然共生”,经典的解读自然要打上时代的补丁。
有人翻出旧报纸,发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愚公移山》是“战天斗地”的象征;九十年代后,课文注释里悄然加上了“体现坚韧不拔的精神”,经典的生命力,本就藏在一代代人的解读里。
如今再回头看这场风波,会发现它早不是“留不留课文”的单选题,席慕容的质疑,像一把钥匙,撬开了“经典该怎么活在当下”的思考:当课本里的故事从“单方面励志”,转向“辩证看待人与自然”,或许才是对愚公最好的传承。
就像愚公最终等到“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现代人也终于明白,真正的“移山”,是学会与山共存。
你呢?如果现在翻开课本里的《愚公移山》,会看见一个“破坏自然的老头”,还是一个“永远教我们和困难死磕”的勇者?
或者,你心里早有了新的答案?评论区等你来说说,这篇老课文里,藏着多少属于这个时代的新思考。
信源:剑桥查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