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扭的瓜不甜!既然印度一而再三拒签上合声明,那么中国没必要再让印度在里面混了,又不能开除,又不能解散,唯一能做的就是中国声明退出上合,同时让其他几个成员也退出。 我们再在中亚五国的基础上再扩员建个新群,这样一来就把印度拒之门外,是时候下决心的时候了,只要印度在上合一天,上合就很难再大有作为!道不同不相为谋! 6月26日,青岛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防长会议传出消息:印度再次拒绝签署联合声明,这已经是印度自2017年加入上合组织以来,第三次在重要会议中拒签共同文件。 印度方面给出的理由是,声明没有提及4月发生在克什米尔的恐袭事件,但却包含了对巴基斯坦俾路支省恐袭的谴责,这种做法引发了其他成员国的关注。 上合组织成立于2001年,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为核心理念,印度在2017年与巴基斯坦一同正式加入,当时被视为组织扩员的重要进展。 然而印度加入后的表现却有些出人意料,2022年撒马尔罕峰会期间,印度单独反对将“一带一路”倡议写入宣言,2023年新德里峰会前,印方突然要求删除涉及中亚互联互通的条款。 这些举动反映出印度在多边合作中的复杂立场,作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印度在国际事务中寻求更大话语权的愿望可以理解,但具体操作方式引发了争议。 克什米尔问题一直是印度外交的敏感点,每当涉及这一议题,印度往往会采取强硬态度,在多边场合反复提及这一双边争议,被一些观察家认为是将双边问题多边化的尝试。 印度的外交政策正在发生变化,近年来,印度积极参与美日澳印四方安全对话(QUAD),在印太战略中扮演重要角色,这种多元化外交策略本身并无问题,但如何平衡不同合作机制的关系成为挑战。 数据显示,印度参与QUAD联合军演的次数近年来大幅增加,但在上合组织反恐演习中的表现却相对消极,这种差别化参与引起了其他成员国的注意。 上合组织地区反恐机构的报告显示,成员国间的情报共享效率有所下降,其中核查程序的复杂化是主要原因之一,而印方的审查流程占了相当比例。 这种情况对上合组织的运作效率产生了实际影响,原本计划2025年建成的中亚—南亚电力走廊项目,因为各种程序问题已经延期多年,类似的基础设施项目还有不少。 面对这些挑战,其他成员国开始探索新的合作模式,中国与中亚五国建立了专门的对话机制,在能源、交通等领域取得了实质进展。 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也在推动区域内合作,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建立的“中亚国家元首协商会议”机制,在一些具体项目上效率更高。 中吉乌铁路项目就是一个例子,这个项目在上合框架内讨论了十年,但在新的三边机制下很快取得突破,这种“小多边”合作模式显示了灵活性的优势。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明确表示,上合组织不是解决双边争议的场所,这一表态被广泛解读为对近期事件的回应,也重申了组织的基本原则。 俄罗斯作为上合组织的重要推动者,对印度的表现也有些失望,当初俄方大力支持印度加入,部分是出于平衡考虑,但现实发展有些出乎预料。 数据很能说明问题,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的报告显示,2023年印度在上合组织内的提案通过率降至11%,远低于刚加入时的43%。这种下降趋势值得深思。 当然印度也有自己的考虑,作为南亚大国,印度需要在多个国际平台上维护自身利益,在某些问题上坚持立场,体现了主权国家的正当权利。 问题在于如何在坚持原则与维护集体利益之间找到平衡,多边组织的有效运作需要成员国的相互妥协和理解,这是国际合作的基本逻辑。 上合组织的其他成员国也在反思,如何处理不同成员国的分歧,如何在保持团结的前提下推进合作,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从更大视角看,这反映了当前国际秩序的复杂性,各国都在根据自身利益调整外交策略,多边组织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 上合组织作为重要的区域合作平台,仍有其独特价值,欧亚大陆的和平与发展需要各国的共同努力,任何单边行为都可能影响整体进程。 解决当前问题需要各方的智慧和耐心,印度作为重要成员国,其合作态度对组织发展至关重要。同时,其他成员国也需要理解印度的关切,寻求包容性解决方案。 技术层面的改进也很重要,简化决策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建立更灵活的合作机制,这些都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分歧。 未来的上合组织可能需要更多创新,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探索差异化合作模式,让不同成员国都能找到适合的参与方式。 当前的困难是暂时的,但处理方式将影响组织的长远发展,如何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推进合作,这是上合组织面临的重要课题。 正如塔吉克斯坦外长所说,大家需要的是能结出果实的合作,而不是只开花不结果的形式主义,这或许是解决当前问题的关键所在。 23年来,上合组织见证了欧亚地区的深刻变化,面对新的挑战,各成员国需要以更大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推动组织在新时代发挥更大作用。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