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感觉到痛了,中国重拳出击让其代价惨重,欧盟为了示好美国拼命撕咬中国,这下吃到苦果子啦。 事情的起因要追溯到半个月前。6月20日,欧盟突然祭出《国际采购工具》大棒,不仅禁止中国企业参与500万欧元以上的欧盟医疗器械公共采购,还要求中标方使用的中国原材料比例不得超过50%。这种典型的“双重标准”做法,本质上是将经贸问题政治化,试图通过设置壁垒打压中国企业。但他们显然低估了中国维护自身权益的决心。 7月6日,中国财政部发布的反制措施堪称教科书级回应:在预算金额4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政府采购医疗器械项目中,直接排除欧盟企业参与,同时要求非欧盟企业提供的欧盟进口产品占比不得超过合同总金额的50%。这一措施精准对标欧盟的限制,既避免冲击中小型采购项目,又通过设置门槛直击欧盟优势领域。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自欧盟进口的医疗器械总额达1010.39亿元,其中MRI、CT等高端设备占比近45%,这些原本由西门子、飞利浦等欧洲企业主导的市场,如今不得不面临份额缩水的现实。 更让欧盟感到棘手的是,中方措施巧妙避开了在华欧资企业。例如,罗氏、西门子等企业通过本地化生产的产品仍可正常参与竞标,这既体现了中国维护公平竞争的原则,又精准切割了欧盟本土企业与在华欧企的利益关联。这种“打七寸”的策略,让欧盟既无法指责中国“一刀切”,又难以在内部形成统一反制立场。 从战略层面看,这场博弈折射出中欧在高端制造业领域的角力。欧盟试图通过贸易壁垒巩固其在医疗器械领域的技术优势,却忽视了中国市场的特殊性——作为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中国不仅拥有庞大的采购需求,更在快速提升本土技术水平。近年来,国产CT、核磁等设备通过集采大幅提升市场份额,部分高端介入耗材领域的国产替代率已超过60%。这意味着欧盟的限制措施不仅难以遏制中国发展,反而可能加速本土产业链的成熟。 值得玩味的是,欧盟内部对此反应不一。德国作为欧洲医疗器械出口大国,其企业在华业务占比较高,对过度对抗的政策持有保留态度。而法国财长近期抛出的“加强对华贸易壁垒”言论,更多是政治表态,难以代表欧盟整体利益。这种内部分歧,恰恰暴露了欧盟在对华政策上的矛盾心态:既想维护技术优势,又不愿失去中国市场。 当前,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仍在持续。对欧盟而言,若继续执迷于单边制裁,最终损害的将是自身企业的利益——毕竟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年均增长率超过15%,任何企业都难以承受失去这块蛋糕的代价。而对中国来说,此次反制不仅是对等回应,更是向世界传递一个明确信号: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时,中国既有战略定力,也有精准施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