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急需中国版的瓦森纳协议。 中国步入新时代后,有诸多先进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国虽大,然忘战必危。面对世界上的敌对国家,尤其是印度等国,中国迫切需要制定中国版的瓦森纳协议。 在科技竞争白热化的当下,中国正以 “全球创新引擎” 的姿态领跑世界。人工智能技术呈现爆发式增长,百度的自动驾驶、阿里的语音识别、腾讯的图像处理等技术,已与硅谷巨头并驾齐驱。 然而,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崛起,让一些国家坐立不安。印度就是典型例子。近年来,印度在军事技术上小动作不断。 印度打造低轨卫星群监视边境,首颗完全由私营企业研发和生产的军用卫星 TSAT-1A 已进入预定轨道,未来该卫星星座将配合其他侦察力量,强化针对边境地区的监控。 印度还试图引进俄罗斯的 S-500 防空导弹系统,声称可探测中国的歼 - 35 隐形战机,以此来平衡地区军力。 更值得警惕的是,印度在电子制造业等领域对中国技术存在依赖,却又试图通过限制中国投资来摆脱这种依赖,这种矛盾心理使得印度在技术获取上充满不确定性。 面对这样的国际环境,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西方国家早有《瓦森纳协定》,通过多边出口控制机制,对敏感技术进行严格管制,以此维护自身科技优势和国家安全。中国虽然不是该协定成员国,但近年来也在不断加强技术出口管制。 但仅有这些还不够。中国需要一个更全面、更系统的技术出口管制体系,也就是中国版的瓦森纳协议。 要明确管制范围。除了现有的稀土、半导体等领域,还应将人工智能、量子计算、5G 等中国领先的技术纳入其中。 这些技术不仅具有民用价值,在军事领域也有重要应用,一旦被敌对国家获取,可能对中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可以借鉴《瓦森纳协定》的信息报告制度,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提高技术出口的透明度。同时,建立严格的审批流程,对技术出口申请进行全面评估,确保技术不会被用于损害中国利益的用途。 还应加强国际合作。虽然《瓦森纳协定》由欧美国家主导,但中国可以积极与其他国家沟通,推动建立更公平、更合理的国际技术出口管制规则,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也为全球科技安全做出贡献。 制定中国版的瓦森纳协议,不仅是应对外部威胁的需要,也是推动中国科技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对技术出口的有效管制,可以避免技术外流,保护中国的核心竞争力。 这也有助于引导国内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正如中国在稀土管制中所做的那样,通过规范化管理,不仅遏制了不合理的出口,还推动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增强了中国在全球稀土市场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