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一发炮弹,帮我国一雪前耻,但今天看来我们损失至少36亿。就在今年的1月份,乌克兰的马达西奇公司被俄罗斯一颗导弹砸下来,“通”的一声就成了一片废墟。这视频传到网上之时,我国的网友无不欢呼,俄罗斯帮我国一雪前耻,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马达西奇曾是苏联的骄傲,安-225运输机用的就是他们的发动机。可在苏联解体后,马达西奇过得更拮据。没钱更新换代,再多家底也顶不住亏空。
大约10年前,中国正缺高性能航空发动机,马达西奇正好有意向合作。
但美国立马横插一杠,说“不许卖”,用所谓“安全威胁”为理由把事搅黄,乌克兰随即把马达西奇国有化。中国企业扔进的四十五亿美元血本无归。
导弹袭击这天,马达西奇厂房一声巨响灰飞烟灭。部分中国网友看了大快人心,但冷静的人知道,炸没了厂房,中国的损失一分也没补回来。
反而那笔投资,早被国际仲裁写成了应赔金额,官司已经打到海牙,中国目前还被乌克兰欠着十几亿美元贷款。
其实,马达西奇这几年早不如以前。比如他们的主力发动机AI-222-25,性能指标根本比不上中国后来自己搞出来的WS-17。
中国很多新一代发动机,不用再寻求外部帮助,就能装到咱们自己的中大型飞机上。岷山项目、CJ-1000A发动机一步步落地试飞,说明国产动力基础已经立住了。
对于45亿美元损失,有人气愤美国插手,有人觉得乌克兰变卦理应付出代价。
可乌克兰不但没赔偿,反倒把债务跟赔偿捆一起谈。搞到最后,国际博弈的套路写在条款里,真正的技术和生产早已回不到当初那条路。
俄罗斯下手炸马达西奇,其实主要是冲着乌克兰军工。厂区前些年被军方接手,成了乌克兰无人机和导弹动力的生产链。
俄军要打断的,是战时对手的生产能力。中国和俄罗斯、乌克兰三者间,没有什么“联手报仇”,“替谁出头”的说法,全是网友看视频脑补出来的情绪。
与其把注意力放在一场爆炸,不如看看中国自己这些年怎么啃下硬骨头。关键是中国的航空发动机靠的是自己的研发。
从三维打印微型涡喷到新一代大推力动力,中国科研投入和工程人员换来了真东西。这些成果,不是靠收购和模仿得来的,也不是靠别人帮你出气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