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 8 月,印度抛出一个高达 1000 亿人民币的高铁大订单,邀请中国、日本、德国等国参与竞标。 消息一传出,大家都很惊讶,心想印度这是要学中国,也要当 “基建狂魔” 了? 但让人意外的是,中国并没有接下这个订单,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中国造不出高铁吗? 当然不是,中国之所以不接这个订单,是看穿了这背后隐藏的巨大风险,这哪是什么 “大项目”,分明就是一个 “大火坑”! 印度这次计划修建的孟买到新德里高铁,全长 1500 公里,设计时速 360 公里,听起来确实很诱人,仿佛是一个能带来巨大收益的好项目。 但仔细看看招标条件,就会发现其中的猫腻。 印度要求中标方垫付 80% 的工程款,也就是 800 亿人民币。 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哪个企业能轻易拿出这么多钱垫资呢?而且,就算企业有这个资金实力,愿意垫付,可后续印度能否按时还款,还是个未知数。 毕竟在国际合作中,印度在资金支付方面的信誉度并不是很高。 更过分的是,印度还要求中标方无偿转让核心技术,帮忙培训印度技术人才。 这算盘打得太响了,合着印度是想一分钱不花,就让别人出钱出力,还把最关键的技术拱手相送,自己坐享其成。 这种空手套白狼的想法,实在是有些异想天开。 除了这些不合理的招标条件,印度自身的基建环境也让企业望而却步。 印度实行土地私有制,修建高铁需要大量征地,这就意味着要和众多土地所有者谈判。 这个过程极其复杂,耗时长久不说,征地成本也难以预估,很可能导致项目成本大幅增加。 而且,印度劳动力数量虽然庞大,但整体素质和工作效率较低,国内技术水平又有限,这些因素都会给高铁建设带来重重困难,增加项目的不确定性。 另外,印度现有的铁路轨距并不统一,这导致很多铁路系统无法直接连通,运输效率大打折扣。 如果要新建高铁,就必须先解决轨道统一的问题,这无疑又会增加一大笔投资成本。 回顾以往其他国家与印度在基建项目上的合作,结果都不太理想。 就拿日本来说,当年日本积极争取并拿下了印度国内的首条高铁项目。 日本承诺提供 584 亿元人民币的低息贷款,还款期限长达 50 年,还投入了大量资金和技术。 可项目进展却异常缓慢,原本计划 2017 年开工,2023 年竣工通车,到 2021 年 9 月却仅完成了 30% 的征地工作。 而且印度方面还提出各种不合理要求,比如希望以超低价格购买新干线列车,这让日本苦不堪言。 中国在海外项目合作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也遇到过类似的难题,所以面对印度的这个高铁订单,更加谨慎。 中国不接这个订单,并不是造不出高铁,而是经过综合考量,发现其中风险太大,不值得冒险。 从长远来看,这是一个明智的决策,避免了可能出现的巨大损失。 大家对这件事怎么看呢?是觉得中国错失了一个机会,还是认为中国的拒绝是正确的选择?欢迎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