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完伊朗不过瘾?以色列又把屠刀对准约旦,约旦将是下一个叙利亚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25年6月,以色列在完成对伊朗核设施的“铁锤行动”后,迅速调整战略方向,将军事压力转向约旦。这场看似突然的转向,实则是以色列长期战略的延续——旨在彻底切断伊朗—叙利亚—真主党“抵抗轴心”的补给网络,而约旦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关键节点。 以色列对伊朗的突袭虽造成重大破坏,但未能彻底摧毁其核能力,反而招致伊朗的持续性导弹反击,使战争陷入消耗战泥潭,为避免战线过长,以色列转而采取“外围挤压”策略,通过封锁约旦边境、空袭叙约边境的巴勒斯坦武装据点,试图阻断伊朗向哈马斯和真主党输送武器的陆路通道。 以军在约旦河西岸修建5米高墙,封锁巴勒斯坦城镇,切断居民与外界的联系,同时加强边境巡逻,阻止武器渗透。 6月25日凌晨,以军突袭拉姆安拉,摧毁农业水渠并逮捕水资源技术员,暴露其控制巴勒斯坦水资源的长期意图。以色列以“安全合作”为条件,迫使约旦延长淡水供应协议,并默许以军无人机过境,削弱约旦的主权自主性。 约旦哈希姆王朝长期依赖美国与沙特的援助维持稳定,但在以色列的步步紧逼下,其战略空间正被急剧压缩。 约旦每年从以色列获取5500万立方米淡水,占全国用水量的12%,这种“以水换安全”的交易使其在冲突中难以强硬应对,美国虽在约旦设有军事基地,却优先支持以色列,沙特则因自身经济转型减少对约旦的财政援助。 约旦人口中巴勒斯坦裔占比超30%,以军在加沙和西岸的军事行动激化民愤,2025年5月爆发数万人示威,抗议政府“软弱”。经济衰退(失业率超25%)和叙利亚难民的持续涌入,进一步加剧社会不稳定。 若约旦政府无法控制国内反以情绪,或被认为“纵容抵抗势力”,以色列可能以“反恐”名义发动针对性打击,甚至支持约旦境内的反对派力量,复制叙利亚模式。以色列的持续施压可能激化约旦国内巴勒斯坦裔与本土势力的矛盾,甚至引发政权更迭。 美国对以色列行动的纵容(如迅速批准4700枚航空炸弹的军售)表明,约旦的存亡并非西方优先考量。若约旦崩溃,黎巴嫩、伊拉克的动荡可能进一步蔓延,使中东陷入更广泛的代理人战争。 约旦的危机揭示了一个残酷的地缘现实:小国在大国博弈中往往沦为战略牺牲品。以色列的“渐进式施压”并非偶然,而是基于精密计算——利用约旦的水资源依赖、经济脆弱性和美国的安全背书,逐步将其改造成符合自身利益的“安全缓冲区”。 而国际社会的沉默,则折射出中东秩序的双重标准:当强权以“反恐”或“自卫”之名行动时,人道主义与主权原则轻易被搁置。 约旦的命运,或许早已被设定在以色列的“安全弧”蓝图中。它的挣扎,既是主权国家在霸权体系下的无奈,也是中东旧秩序崩塌的缩影。当水井被填平、农田被推土机铲毁时,仇恨的种子已深埋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