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美国最后一个能用武力阻止东大崛起的时间点,是2016年7月12日,在那天过后,美国就再也不可能战胜东大了。 那一天南海局势一下子紧张了起来,美国一下子调动了“里根号”和“斯坦尼斯号”两艘航母,还加上十多艘战舰和一百多架各类战机,直接压到中国家门口,想靠军力吓住中国。 中国也没有退缩,马上把北海、东海和南海三大舰队的精锐全调来南海,四名上将直接到现场坐镇指挥,大规模军事演习也马上铺开。 就在局势剑拔弩张的时候,外媒爆出美军太平洋司令哈里·哈里斯下令要打击中方军舰。 不过美军的水兵们收到命令后,第一反应竟然不是行动,而是赶快向白宫确认到底有没有开战的正式命令。 等白宫最终确认根本没想和中国直接开战,这个攻击指令也就成了一纸空谈,现场对峙总算是没有升级成真正的冲突。 其实这场风波的起因,是因菲律宾单方面提交南海仲裁案,荷兰临时仲裁庭草草给出一份“裁决”,要求中国在南海让步。 但中国一开始就表态,这种结果根本不认。 美国却把这份仲裁结果看得特别重要,拿着当理由,拉着航母和一堆军舰到南海,把气氛一下子推到顶点。 他们是想靠强力逼着中国接受所谓结果。 中国那时候海军规模还不算大,但抗压力很强。 除了大规模军演,连“东风-21D”导弹都进入了战备,甚至传出相关后勤部门还直接准备好裹尸袋,摆明了不怕和美国硬刚。 美军高层当时有鹰派打算强推行动,觉得搞个既成事实,美国政要最后只能顺坡下。 这种“先斩后奏”的思路让一线士兵压力很大,他们知道真要是开第一枪,大国之间可能利益直接对撞,局势会马上失控。 这时白宫并不愿意真把事态推到无可挽回的地步,所以也就没让哈里斯命令真正落地。 最后反而暴露了美军决策和指挥之间有明显裂痕,说明美国高层和军队鹰派之间意见不统。 这场南海较量虽然没有真正开火,但对中国军方影响非常深远。 事件之后,中国看清了一个道理:不能只指望美国会冷静克制,必须要有让老美不敢轻举妄动的实力。 于是,从2017年开始,中国开启了快速“下饺子”的海军扩张模式,航母和新型驱逐舰不断开造。 中国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给美国任何前线军官一种不能轻易动手的压力。 等美国反应过来,这已经错过了中国军力还不强的那一段,从那时起,西太平洋态势开始慢慢改变,中国变得越来越有底气。 所以回头看2016年7月12日这个点,虽然有些人说那天就是美国阻止中国的“最后机会”,其实这个时刻更像是让双方都看到了彼此底线,然后中国拼命加快了现代化步伐。 这件事,既加快了中国全面提升军备的步伐,也让美方明白,想靠武力压制中国,从那以后已经越来越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