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59年,张秀琳在山东省博物馆参观时,突然发现博物馆中一件叫颂簋(guǐ)的文

1959年,张秀琳在山东省博物馆参观时,突然发现博物馆中一件叫颂簋(guǐ)的文物,跟她家用来盛放小米的铜碗好像是一套的,回到家后,张秀琳拿着铜碗越看越心惊,她敢肯定,自家的铜碗就是颂簋的盖子。 那年夏天,张秀琳挎着布包走进展厅,停在青铜器展区,目光扫过一件缺了盖子的西周簋器,当场惊的叫了出来。 谁承想,放在展示柜中的青铜器的花纹竟和家里装小米的铜碗一模一样,周围游客被这声惊呼吸引,只见她指着展牌上“颂簋”两个字,声音发颤:“这‘碗’的盖子,在我家厨房搁了十几年!” 令人诧异的是,她手指的那件无盖青铜簋可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152字的铭文记载着西周官员“颂”受周王册封的荣耀,按民国时的行情,一个字能换一两黄金。 工作人员小跑着过来时,她正比划着铜碗的大小,她丈夫老丁家祖上姓丁,是清末山东首富丁树桢的后人。 当年丁家分家,兄弟俩一个抱走簋身,一个带走簋盖,战乱年代各自逃命,谁曾想半个世纪后,盖子在张家米缸里当了盛粮的家什。 博物馆专家跟着她回家时,只见她从那口被油烟熏黑的碗柜里掏出的“铜碗”,内侧密密麻麻的铭文还沾着小米。 当专家用放大镜确认铭文与馆藏簋身严丝合缝时,张秀琳突然红了眼眶,她想起婆婆临终前念叨的“丁家祖传的宝贝”,原来不是婆婆的糊涂话。 嘉庆年间,收藏家刘喜海从古董商手里抢救回陕西出土的颂簋,后来辗转到“丁百万”家族手中。 丁树桢守着满屋青铜器,唯独把颂簋摆在厅堂正中,分家时硬是把器物拆开,想着“兄弟各持一半,终究要团圆”。 1947年胶东图书馆接收簋身时,盖子的下落已成谜团,直到张秀琳在博物馆那声脱口而出的惊呼,让分离的文物隔着展柜玻璃认了亲。 捐赠那天,她用红绸布包着簋盖,老丁破天荒穿了件簇新的中山装,博物馆的人发现盖子内侧还留着道浅浅的划痕,是当年丁家小孩偷拿它当陀螺玩所留下的。 如今在山东博物馆的展柜里,合体的颂簋盖身严丝合缝,盖顶的盘龙纹与器身的窃曲纹连成完整图案。 倒显得那道生活留下的划痕格外珍贵,文物不再只是冰冷的青铜,而是带着家族记忆、穿越战火硝烟的历史见证者。 此事中最动人的不是价值连城的铭文,而是普通人面对珍宝时的选择,张秀琳完全可以把簋盖悄悄卖给文物贩子,但她摸着碗底熟悉的纹路说:“老祖宗的东西,就该待在它该待的地方。” 信息来源:齐鲁网《文物说丨完整记录西周王室册命官员的礼仪制度——颂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