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F-23 技术碾压 F-22,能算六代机吗?与歼 - 20 对比有何优劣? 上世纪 90 年代,YF-23 在美军 ATF 竞标中虽败给 F-22,但其技术前瞻性至今仍被热议。从技术指标看,YF-23 确实在多个维度 “碾压” F-22:菱形机翼 + V 形尾翼的隐身设计,让其雷达反射面积(RCS)仅 0.001㎡,比 F-22 的 0.01㎡更优;F120 变循环发动机支持 1.8 马赫无加力巡航,动力效率远超 F-22 的 F119 发动机。但六代机的核心标准(如 AI 协同、全向射频感知、无人僚机指挥等)在 YF-23 时代还属于科幻范畴,因此它本质仍是五代机的技术验证机,不能算作六代机。 与歼 - 20 相比,两者定位与技术路径差异显著: 隐身设计上,YF-23 采用 S 形进气道 + 埋入式弹舱,隐身细节更极致;歼 - 20 则通过鸭翼布局 + DSI 进气道,在隐身与机动性间取得平衡,正面 RCS 约 0.05㎡,略高于 YF-23,但侧向隐身优化更贴近实战需求。 在动力系统方面,YF-23 的变循环发动机技术超前,但若量产需突破高温材料瓶颈;歼 - 20 目前配备涡扇 - 15,加力推力 14 吨级,虽未实现无加力巡航,但已满足超音速机动性需求,且后续升级空间明确。 航电与体系融合上,歼 - 20 标配 EOTS(光电瞄准系统)+ 分布式孔径系统(DAS),具备多频谱态势感知能力,可与预警机、无人机实时数据链协同;YF-23 受限于 90 年代技术,还没有无人机协同作战概念,因此未搭载类似综合航电系统,在体系作战能力上差距明显。 总之,YF-23 是冷战末期 “技术至上” 的产物,侧重单机性能极限;歼 - 20 则是 21 世纪 “体系赋能” 的代表作,更强调与战场网络的深度融合。若 YF-23 复产,其隐身与动力优势仍具参考价值,但在智能化空战时代,歼 - 20 的体系化设计显然更符合现代战争逻辑。#军事##军事科普##歼-20##F-22##YF-23战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