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抹黛,林海涛涛。初夏时节,走进贵州省赫章县海雀村,青瓦白墙的黔西北风貌民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地嵌在青山绿水间,处处涌动着蓬勃生机。
海雀,在当地彝语中本是“一塘连一塘”的诗意之名。然而,曾经的海雀却名不副实:不仅没有连片山塘,而且山高坡陡、土地贫瘠。1985年,全村森林覆盖率不足5%,人均纯收入仅33元,“苦甲天下”的标签,深深烙印在这片土地的过往里。
转折始于1988年6月。国务院批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奏响了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序曲。海雀,成了建立毕节试验区的发源地。
30多年来,中央统战部积极协调帮扶资金为海雀村极贫户建房,统筹协调台盟中央对口帮扶海雀村,大力实施人畜饮水工程、村小学扩建、村民茅草房改造等项目。2016年,海雀村率先在全县实现整体脱贫,告别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
在中央统战部、台盟中央、粤黔协作及社会各界关怀下,时任村支书的文朝荣带领全村村民,从绿化荒山开始,历时三个冬春的艰苦奋战,将30多个光秃秃的山坡种成了万亩林海,蹚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之路。
森林覆盖率从1985年的不足5%跃升至2024年的77.21%,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3元增长到18,633元,绿色与富裕在此交响。
“2023年起,我们用东西部协作资金发力民宿产业,如今已有37栋民宿,能接待230多位游客。”河镇乡海雀村驻村干部陈飞鸿介绍,村里同步做强民族手工业与生态旅游,让绿水青山成为招徕客群的“金名片”。
村民文兴巧是这场变迁的亲历者。作为联户长,2020年海雀村规模化发展乡村旅游时,她与县里旅游平台公司签约,将自家房屋闲置空间改造成民宿。“刚嫁来时日子苦不堪言,现在每年能赚5万元左右,在家门口就圆了就业梦。”文兴巧笑着说,她正盘算开家农特产品超市,多渠道增收,把日子过得更红火。
生态优势更催生出“绿色财富”。2022年4月29日,贵州省第二张林业碳票落地海雀,涉及林地7346.5亩,监测期碳减排量达34,627.7吨。目前,该村林业资源经济价值超1亿元,已售出3450多吨碳减排量,创收21.6万元,真正让“山间树”变成了“袋中钱”。
“守护这片林子,是我们的头等大事。”护林员王光德的话语里满是郑重,“几代人接力管护,换来30多年零火灾、零盗伐,海雀人会一代代守好这万亩林海。”
如今的海雀,正循着“点上造特色、线上拓链条、面上抓布局”的思路,在富民政策指引下深耕特色产业,既壮大集体经济,又推动林下产业可持续发展,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和美乡村新画卷徐徐铺展开来。(王秀芳、李学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