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38年,日军想拍摄一个懦弱的中国战俘形象,于是找到了15岁的季万方,他瘦小得

1938年,日军想拍摄一个懦弱的中国战俘形象,于是找到了15岁的季万方,他瘦小得可怜,看上去只有10岁,没有鞋袜,衣服也是破破烂烂,但日军记者拿起相机时,他却突然间站了一个标准的军姿,日军大怒:“你不怕死吗?”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一张老照片静静地躺在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的陈列柜中,照片里,一个十五岁的少年,穿着破旧的军装,脚上连鞋都没有,站得笔直,像一棵小松树,他的眼神直勾勾地盯着镜头,没有一丝畏惧,也没有一丝退缩,那是1938年冬天,广州失守后拍下的画面,许多年后,人们依然记得他,那位名叫季万方的小战士。 他不是出生在军人世家,也没有受到特别训练,他的命运,是在战火中一点点被逼出来的,年幼时,他失去了家人,父母死在日军的扫荡中,村庄被焚烧,屋瓦下只剩下一堆灰烬,他成了孤儿,也成了流浪儿,在那个人人都难以果腹的年代,他靠着捡野菜、讨残饭勉强活着,最难熬的时候,他曾在路边昏倒,被人误以为是死尸。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他瘦骨嶙峋地躺在荒野边,一支转移中的部队经过,军官发现了他,把他救了起来,得知他的遭遇后,部队本打算把他安置在后方,可他死活不愿离开,他说自己没有家了,留在部队里,哪怕是扫地端水也行,军官被他的坚持打动,最终让他留下来,安排他做一名勤务兵。 勤务兵的工作并不光彩,也没有枪在手,他白天帮人烧水洗衣,晚上打扫营房,还要照顾长官的日常生活,他身上总是背着一只水壶、一个搪瓷杯和一包茶叶,随时准备给长官泡茶,可他从不把自己当个小跟班,只要有空,他就跑去训练场看战士们操练,偷偷记住他们的动作,有时还自己在角落里练,他学得快,记性好,不到几个月,已经能熟练拆装步枪,甚至掌握了基本的急救方法。 广州保卫战爆发时,部队仓促应战,很多人根本没准备好,敌军火力强大,人数众多,中国军队伤亡惨重,季万方所在的部队被迫撤退,在混乱中,他与主力队伍失去了联系,他没有武器,只能跟着伤员一起转移,最后还是没逃脱,被日军俘虏。 被俘后,他与其他战俘一起被押送到战俘营,他是其中年纪最小的一个,穿着一身灰布军装,脚上绑着破绷带,身形瘦小,皮肤苍白,日本人原本对他并不上心,可后来,一位随军记者注意到了他,那是《读卖新闻》的记者,他奉命拍摄战俘照片,用来宣传“日本军威”,他们特意挑选了一些看起来最虚弱的人,想通过照片告诉日本民众,中国人就是一群不堪一击的懦夫。 季万方引起他们注意,是因为他的年纪和身材,他看上去像个小学生,穿着破烂,赤着脚,身上还挂着军人的装备,这是他们想要的“典型”,一个被日军吓破胆的“娃娃兵”,摄影师举起相机,准备捕捉一个低头哭泣或目光呆滞的画面。 可就在那一瞬间,季万方站直了,他把两只光脚并拢,收腹挺胸,眼睛直视镜头,他没有说话,但那眼神比任何言语都有力量,站在他对面的日军士兵都愣住了,一个孩子,在敌人的枪口下,竟然毫无惧色,摄影师按下快门的手都有些发抖,他拍下了这张照片,却并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 这张照片很快出现在日本的报纸上,他们本想用它来嘲笑中国军队的“幼稚与软弱”,但日本民众却读出了完全不同的情绪,照片中的少年,脊背挺直,神情倔强,仿佛在用无声的方式对抗整个侵略者的军队,许多日本人第一次意识到,中国人并不是他们想象中的胆小怕死,一个孩子都敢直视镜头,那些大人又会怎样?照片在日本国内引起不小的震动,甚至引发了一些质疑战争的声音。 而在中国,这张照片辗转流传,被送入报馆、军报、地下刊物,它像一把沉默的火把,在最黑暗的时刻点燃了人们的心,很多人记住了那个光脚站立的少年,他成了抵抗精神的象征,人们不知道他是谁,也不知道他是否还活着,但他们知道,他是中国人的骨气,是民族的脊梁。 可现实并不总是善待英雄,季万方在战俘营中过着非人的生活,每天他都被迫搬运沉重的煤块,赤脚踩在碎石和煤渣上,脚底早已血肉模糊,他从不低头,也从不求饶,有一次,日军用刺刀挑他的下巴,试图羞辱他,他竟然毫不犹豫地撞上去,险些送命,看守吓坏了,再也不敢靠近他。 关于他的结局,有多种说法,有的说他在一次逃跑中被日军击毙,也有人说他在战俘营暴动中失踪,再也没有回来,无论是哪一种,结局都令人痛心,一个十五岁的少年,本该坐在学校里读书写字,却在战火中走向死亡,他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他留下的那张照片,成了无数人心中的记忆。 信息来源:英灵不朽,山河永念--祖国不会忘记!——广航学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