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嬴政平定嫪毐之乱,就有4000多家人流放房陵,吕不韦被逼死以后,他的门客有上万家流放房陵,房陵作为流放地的地位竟然穿越了好几个朝代,直到进入宋代,宋太祖流放周恭帝柴宗训,宋太宗流放秦王赵廷美,都在房陵。 你说怪不怪?巴掌大的房陵,就像古代帝王手里的“黑名单收容所”,逮着个不省心的政敌,第一反应就是往那儿塞。嬴政把嫪毐党羽一股脑儿扔过去时,估计也没想到,这山沟沟往后会成了两千多年的“皇家指定流放地”。吕不韦那些养尊处优的门客,突然从咸阳的朱门大院,被踹进房陵的深山老林,砍柴挑水都不会,晚上躺在漏风的草棚里,保不准一边啃着粗粝的窝头,一边把嬴政的祖宗十八代都问候了个遍。 到了汉朝,房陵依旧没闲着。汉景帝的儿子刘发,因为母亲出身低微,就被打发到这旮旯当长沙王。虽说名义上是封王,可跟京城的繁华比起来,房陵的日子别提多憋屈。但您还别说,刘发的后人里出了个猛人——刘秀。要是没有房陵这段“苦难教育”,指不定老刘家还出不了这位中兴之主。 房陵最热闹的时候,还得是唐宋那阵儿。赵匡胤黄袍加身,转头就把前朝小皇帝柴宗训往房陵送。柴宗训在这儿,从万人之上的天子,变成了被监视的囚徒。吃饭有人盯着,出门有人跟着,连晚上做个梦说句梦话,第二天都能传到赵匡胤耳朵里。这种日子,换谁能受得了?可更离谱的还在后头,赵匡胤前脚刚把柴宗训安顿好,他弟弟赵光义有样学样,把亲弟弟赵廷美也踹进了房陵。赵廷美估计心里直骂娘:打虎亲兄弟,这打起来连亲哥都不认啊! 您琢磨琢磨,为啥历代帝王都盯着房陵不放?要说地势,它三面环山,出去的路就那么几条,想跑?门儿都没有!当地百姓又大多是流放者的后代,互相监视都成了习惯。再说物资,房陵虽能自给自足,但跟外头的花花世界比,那就是“原始部落”。吃不到精细米面,穿不上绫罗绸缎,连消遣的玩意儿都没几样。这种地方,就是要让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人,尝尝从云端摔进泥里的滋味。 不过话说回来,房陵这地儿也神奇。那么多失意的权贵被扔这儿,按理说早该怨气冲天、民不聊生了吧?可偏偏,这些流放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文化。有人教当地人开垦梯田,有人把京城的纺织手艺传了下来。慢慢地,房陵不再只是个“皇家监狱”,倒成了南北文化交融的特殊地带。那些帝王们一心想惩罚政敌,却无意间给房陵播下了文明的种子,这事儿,是不是挺讽刺?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