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印度富士康赶走300多名中国工程师!7月2日,彭博社爆料,富士康在印度的iPhone组装工厂,正在“驱逐”中国大陆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2个月里,已经有300多人返回了中国大陆,只留下了一些从中国台湾到印度的支持人员。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两个月时间,超过300名中国大陆工程师被遣返回国,只留下少量台湾工程师在那边苦撑局面。这不是印度政府下令,而是富士康印度合资工厂自己拍板决定的。
这事儿的原因官方当然没说清楚,但网友和业内人一眼就看懂了:要么是印度政府暗搓搓不给中国工程师续签签证,逼你回去;要么是合资工厂觉得本地员工“学得差不多了”,想甩掉中国人,自己上阵。
不管哪个理由,说白了都透露出一种“你教会我做东西了,那你可以滚了”的味道。俗称:过河拆桥。
其实这也不意外。近几年,印度一直在搞所谓的“去中国化”,从网络App到硬件制造,都想方设法把“中国”两个字从产业链里抠掉。
他们心里想着:只要我们有了技术,就可以摆脱中国依赖,独立自主。
听起来是挺有志气,但现实可没那么简单。
要知道,苹果这几年费劲心思搞“去中国产能”,印度就是他们押宝的重要对象。库克亲自飞去印度刷存在感,还想把15%的iPhone产能慢慢搬过去。可你说搬就搬?光有厂房不够啊,设备到位也不行,最重要的是:人!
这300多个中国工程师不是普通工人,是懂工艺、能指导、会修问题的中坚技术骨干。他们在生产线上不是拧螺丝的,是拧出标准和体系的。
而印度那边工厂的实际水平呢?说句不客气的,之前就多次传出印度产iPhone要送回中国返工的事。质量不过关、效率低下,不是传说,是现实。
现在把中方技术人员一锅端,那质量和效率只怕会更雪上加霜。
别说新厂投产计划可能要延迟,就连现有产线,能不能稳定交货都成问题。苹果那边肯定也头疼得很。你想把鸡蛋从一个篮子里分出来,结果新篮子一上来就裂了,那怎么办?
富士康不是第一个“进了坑”的外资公司,也不会是最后一个。看看这些年谁在印度摔了大跟头,三星被税务局反复查账,差点气出内伤;福特砸了几十亿美元进去,最后拍拍屁股走人。
还有一堆欧美科技公司,搞着搞着就发现政策一改,说你违规你就违规,说让你走你就得走。
表面说是“吸引外资”,骨子里却总想着怎么从外企身上薅到最后一根羊毛。你说你是想学技术也好,想自己搞自主品牌也罢,可总不能靠“赶走老师”来当毕业生吧?
把外资当“临时工”,用完就踢,这种思路短期省点钱,长期损失的是整个产业的根基。
讲真,印度这波“去中国化”的做法,说到底是误判了制造业的底层逻辑。
制造业不是搭个厂房、找几百个工人就能起飞的。它讲究的是系统性经验、完整的工业流程、精密的质量控制,还有对上下游的深度协同。
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工厂”,靠的不是便宜劳动力,而是几十年积累下来的那一整套制造“操作系统”。
而那些被遣返的中国工程师,身上带的就是这套“操作系统”的拷贝。他们是最熟工艺、最懂标准、最会解决突发问题的人。你把他们全赶走了,就好比把一栋大楼的钢筋抽掉,外表还能撑一阵子,但早晚出问题。
而且别忘了,中国工程师不仅是技术支撑,更是沟通中枢。他们协调原料、调配设备、解决bug,基本是项目运转的润滑剂。没了他们,一出问题印度本地团队就得开着视频连线“求助总部”,你说这效率能高到哪儿去?
对中国来说,这也是提醒:我们的工程师、我们的体系、我们的管理经验,是实打实的软实力。不要小看这些“看不见的资产”,那才是真正的底牌。
而印度要想真正成为制造强国,靠排外是走不通的。世界工厂,不是靠谁被你“清场”造出来的,而是靠谁愿意和你长期合作、互信共赢,才能真正扎下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