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3年,朱温挟持了唐昭宗,杀光了宫中的宦官,同时要求各藩镇诛杀宦官监军。诏令传到太原,李克用藏起了自己的监军张承业,拿一个死囚的首级交了差。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麻烦顺手点击一下右上角的「关注」,方便日后随时参与讨论、分享观点,感谢您的支持呀! 唐朝到了末年,整个天下就像一锅快烧干的粥,翻滚着、冒着气,随时要溢出来。朱温,这个出身底层的草莽汉子,靠着一双铁腕子,从黄巢乱军里厮杀出来,混到后来,成了搅动朝局的头号人物。他的性子有多狠?一句话,能让几百号人说没就没。他敢逼着皇帝搬家,敢带兵冲进皇宫里杀人,敢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指着天子鼻子训话。谁不服?直接收拾。 那年冬天,朱温的刀口对准了宦官。不是砍一两个做个样子,而是整个宫里捉到的宦官一个不留,杀得干干净净。长安的百姓吓得夜里都不敢点灯,说宫里这回是真的流血成河。可朱温还不解气,他让人快马传令,各地节度使,谁府里还有宦官监军,统统给办了,谁敢护着就算通敌。 这个命令一到太原,立马把河东上下给镇住了。太原的李克用可不是等闲之辈,人称“沙陀猛虎”,北方割据一方,敢跟朱温叫板。可他这一生,最信的却偏偏是一个宦官——张承业。别看张承业出身不高,命苦进宫,走到哪都是“老奴才”的身份,可李克用一直当他是心腹。张承业为人做事特别有一套,不声不响,能把军中钱粮、大小事务都操持得明明白白,连带兵的将军、王府的管家都得让他三分。 有意思的是,这三个人,朱温靠杀成了皇帝,李克用靠打成了枭雄,张承业靠熬和忍,最后成了唐末“最后一个说得上话的太监”。乱世就是这么怪,有人靠拳头,有人靠脑子,有人靠一条命撑到底。 那年初冬,太原城里风大雪紧,街头巷尾议论的全是京里的腥风血雨。消息一传到晋王府,气氛顿时紧张起来。朱温的杀气压过来,府里的将军、文官都知道,这回不是小打小闹,弄不好就是掉脑袋的事。 李克用这边,外表粗豪,心里却细。他比谁都清楚,一纸诏书杀来的,不只是个“公公”的命,是朝廷对河东的一个考验。张承业从头到尾没吭声,只把自己关在账房里,把那几本军需账本翻了一遍又一遍。 府里的几个心腹在密室里商量,怎么对付这个事。有的说要不要直接把张承业交出去,免得惹祸上身。有人回怼:“张公公管账管兵这些年,咱们哪次不是靠他顶过去的?扔出去了,咱这河东还成吗?”李克用拍了下桌子,冷着脸说:“这张监军不能动,谁要动就是跟我过不去!” 当天晚上,李克用亲自安排,把张承业藏进了太原城外一座冷清的寺庙里,找了几个最可靠的家丁守着。外头下着雪,寺里烧的油灯一点点熄灭。张承业就这么躲过了大难。 可朝廷那边催得紧,太原也得有个“交差”。李克用没多废话,让人从监牢里挑了个死囚,砍了首级装箱,封条一贴,押着几个亲兵快马送往京师。信上就一句话:“河东听命,监军已诛。”这才算糊弄过去。 这事传出来后,谁都明白,人心冷暖,世道无常。太原百姓看在眼里,心里更清楚:朱温再狠,也只能管到自己家门口;李克用能活下来,靠的不是狠,是心里有底线。 张承业能在这场风暴里活下来,靠的不是运气,而是长年累月攒下的人情和本事。这个人,原本就是个苦命孩子,小时候家里穷,没得选择,净身进了宫,成了太监。刚进宫那几年,吃的苦头没人知道,连口热粥都难得喝上。可他能忍,有脑子,慢慢做到了内供奉的位置,又被派到河东,成了李克用的监军。 平时他话不多,做事极细。有一次军中断粮,前线几千人都快吃不上饭了。张承业死活没慌,连夜找了几队老兵,悄悄绕道把粮食运过来。有人说“老张命硬”,其实哪有什么天生的“命硬”,是人狠不说狠话,关键时刻敢扛事。 李克用信他,不只是因为会管账,更因为他对晋王府有真感情。乱世里忠心这俩字,听起来没什么,但真有人能做到,分量可重了。张承业守过太原,挺过大兵压境的难关,军中只要谁病了、伤了,他总能想办法解决。有人说,张公公心软,其实那是最能扛事的心硬。 这一场宦官大劫里,他活下来了,但之后的日子依旧如履薄冰。李克用快不行的时候,特意把儿子李存勖叫到床前,让张承业帮着辅佐。等到李存勖继位,河东再遇大乱,张承业还是那个主心骨。兵荒马乱里,太原靠他守住了根本。 可等风头一过,局势又变了。李存勖后来称帝,天下换了姓,张承业心里最明白。他当初死活不肯改官职,还是自称“唐朝的监军”。有人问他:“你一个宦官,还讲这些干什么?”张承业没说话,只是在府里一角,捧着一本账簿,沉默良久。 等到他最后病倒,拒绝喝药、不吃饭,李存勖慌了,亲自带着母亲去请罪。张承业躺在床上,说不出话,眼泪直流。最终这位大唐“最后的太监”,在太原的一间小屋里走完了自己的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