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愿在美国洗盘子,也不回国当教授的张益唐,如今在却在中山大学任职,就在今年六月,中山大学发布了一个让国内振奋的消息,世界级的数学家加盟此校,而这个数学家正是在美国洗了7年盘子的张益唐,当初放下豪言不会回国,如今晚年为何又想通?
张益唐的故事要从1955年上海说起。
这个知识分子家庭出生的孩子,打小就显得与众不同。
父母都是文化人,父亲在大学教书,母亲在机关单位工作。
家里书多得看不过来,张益唐就泡在书堆里长大。
才九岁大的孩子,整天捧着《十万个为什么》还不够,竟然琢磨起了世界级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
这事儿搁现在看,还是觉得不可思议。
十三岁那年全家搬到北京,他在清华附中念了一年书。
后来母亲工作调动去湖北,他也跟着去了,直到几年后才回京。
别看他年纪小,走到哪都不耽误自学。
1978年恢复高考,憋着一股劲的张益唐拼了命读书,硬是考进了北大数学系。
这里可是汇聚全国顶尖数学苗子的地方,他在潘承彪教授指导下读完本科又念硕士,数学底子打得越来越厚实。
1985年,北大校长丁石孙亲自推荐,张益唐拿着公派留学名额去了美国普渡大学。
本来前途一片光明,谁想到栽在了博士论文上。
他研究的雅可比猜想用到了导师莫宗坚的理论,结果发现导师的研究基础有漏洞。
论文卡壳整整七年,1992年才拿到博士学位,那年他都三十七岁了。
更要命的是师生关系闹僵了。
导师不给写推荐信,张益唐在美国立刻陷入困境。
北大老校长知道了,让他回国当教授。
可这数学天才偏不回国,留在美国打零工。
先在汽车旅馆做保洁,后来又去中餐馆洗盘子。
国内知道他情况的人都觉得可惜,好好一个人才在国外洗盘子。
但他没丢下老本行。
白天端盘子洗菜,晚上照样演算数学题。
有次在餐馆碰到北大师弟,介绍他到新罕布什尔大学做临时讲师。
这份工作钱不多,可贵在清闲,让他重新搞起数论研究。
谁也想不到,这个在小地方教微积分课的讲师,暗地里在攻克孪生素数猜想。
2013年春天,58岁的张益唐突然成了世界焦点。
他在《数学年刊》发表了论文,把孪生素数的间隙从几千万缩小到几百万级。
数学界轰动了,哈佛大学破例为临时讲师开专场报告会,全球媒体争相报道这位“扫地僧式”的数学天才。
第二年他拿到美国数学会柯尔奖,2016年当上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终身教授。
人出名了就有记者问,为什么当年宁可洗盘子也不回国?
他回答挺实在:在美国洗盘子没人用异样眼光看你,要是当时空着手回国,家人朋友天天问“你论文呢”“成果呢”,这压力受不了。
他对美国社会氛围的评价是:“在赛百味打工都能活得像个人。”
后来张益唐常回国做报告,2015年受聘北大客座教授。
有人笑话他是叶落归根,他倒说担心被退休制度耽误研究。
其实这些年中美学术交流越来越频繁,像北大田刚、中科院袁亚湘这些数学家,都在中美两边跑着搞研究。
张益唐的婚姻也特别简单。
48岁在纽约中餐馆遇见现在的太太孙雅玲,那时候她还在当服务员。
两人结婚就在餐馆摆了几桌。
被问到怎么看妻子,他说就喜欢她心地善良、性格坚强。
现在回头看张益唐的选择就能明白,当年的中国留学生背负着论文压力、家庭期望,国外宽松环境反倒给了研究者喘息空间。
如今情况大不一样,海归教授回国带团队的不在少数。
从“人才流失”到“人才环流”,这条路走了好几十年。
张益唐有句话说得好:“搞数学就像在大海里捞鱼,你在纽约能捞到,在上海也能捞到。”
对此您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