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气是城市最本真的底色,而品质升级则是给这份底色添上的亮色。当农贸市场不再只是买卖之地,便成了承载生活温度与文化记忆的容器。深圳在农贸市场升级改造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从硬件设施的改善到服务水平的提升,从文化元素的融入到智慧监管的赋能,每一步都旨在让这份“烟火气”更有品质、更具活力。经过努力,改造后的农贸市场既保留了市场原有的温度,也让它成为了展现城市风貌、满足市民需求、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让每一位走进市场的人,都能在柴米油盐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在市井百态中触摸城市的脉搏。
创新改造实施路径,打造民生工程的示范标杆
农贸市场作为重要民生工程之一,关系市民的“菜篮子”,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工作部署,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对全市农贸市场启动升级改造工作。2019年至今,累计完成升级改造287家,率先在全省完成升级改造任务,打造了一批农贸市场升级改造的典范,使得农贸市场告别“脏乱差”面貌,变成规划整齐、洁净舒适的“放心市场”,成为城市靓丽风景线,为深圳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打下良好的硬件基础。
政策与资金支持体系构建。2019年至今,全市累计发放253家农贸市场专项经费补贴共计11.34亿元,其中市级专项经费4.42亿元,区级专项经费6.92亿元。2024年深圳市成功申报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并获得中央转移支付资金。深汕特别合作区推进“美丽圩镇三期项目”,计划投资4000万元,2024年已完成市场内外布局优化:统一外围店面标识350余块、设置停车位400余处、划定摊贩外摆区3处,同步推进场内档口功能重组,力争打造“网红市场”地标。
高水平赋能智慧监管。近年来,深圳市按照“智慧管理、智慧监控、智慧分析、智慧监管”的思路,积极推进智慧农贸监管平台建设,着力构建农贸市场、区、市三级智慧管理网络,有效实现信息公示标准化、市场管理规范化、监管执法智慧化、一码溯源便利化、掌上农贸人性化,目前已打造智慧农贸市场222家,占比超80%。一是智慧监测,为农贸市场均配备智能秤、智慧显示屏和高清摄像头等设备,实时显示菜价、产地、抽检等多项数据信息,该系统每天对接分析比对222家市场、超5000台智能秤、超25万条交易数据计量参数,实现计量作弊行为实时预警,并为农贸市场业态分析与监管提供辅助决策,推动形成“信息公示、交易溯源、联网监测、智慧监管”的“互联网+新型农贸市场”新模式。
推动农贸市场提质升级。为进一步提高农贸市场“软实力”,扩大升级改造的效益,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围绕“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战略定位,扎实推进农贸市场提升行动,建立“监管+服务”的模式,引导农贸市场主办方建立“主人翁”意识,落实好主体责任;通过组织市场开办方参加综合管理水平系列提升培训,积极创建深圳市“网红市场”“网红商户”,对标国际化都市农贸市场建设标准,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巩固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成果,以高品质、优服务提高消费群众满意度,提升市民获得感。深圳2023年完成了71家市场提升,2024年完成了76家,2025年拟完成86家,争取到2027年,完成全市农贸市场的提质升级。
创新城市文化载体,打造菜市场里的美学典范
在第一轮农贸市场升级改造过程中,深圳福田中和市场、龙华共和农批市场、南山洁丽市场、宝安固戍海滨市场等农贸市场都将深圳的地域文化和现代审美融入市场改造设计中,增添便民服务,提升市场的视觉效果、环境品质和文化氛围,打造有设计感、业态新融合、需求供给多元化、主题文化的农贸市场。
以南山区蛇口市场为例:蛇口市场整体以海鲜为主题进行了设计,与当地的渔港海鲜文化融为一体;市场内各类海鲜活泼生猛、透着新鲜,新鲜的海鲜可以在周边的老字号餐馆内进行加工,地道的口味更是受到了很多专程前来品尝的香港老饕的“点赞”;潮汕生腌、有机蔬菜、云南松茸等特色店近来成为“新宠”,相比以往的市场档口,这些档口装修精致,店内销售的货品品质上乘,能够满足一些消费者对品质生活的独特追求。更有商户自己开设了直播间,通过互联网提升曝光度和知名度。周边还有裁缝店、配钥匙店等民生服务,形成了“农贸市场+海鲜加工+品牌特色店+生活服务”的业态新融合与需求供给多元化模式,吸引深港两地居民逛吃消费,实现了市场铺位空置率从25%降低至5%,人流量提升显著。
福田中和市场设计,在第八届中国装饰设计大赛(CBDA设计奖)中勇夺商业空间方案类金奖。盐田区田东市场等3家市场围绕“山海盐田”“海鲜美食”主题制定“一场一方案”。龙岗区横岗第一市场、回龙埔市场将潮汕文化、饮食文化巧妙地融入到色彩鲜艳的瓜果蔬菜之间,展现菜市场独有的艺术气息和人间烟火味,充分释放农贸市场在饮食文化、民俗文化、社交情感、活动空间等方面的多元价值。2024年双双获评“深圳市网红农贸市场”。
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打造烟火味里的品质生活
在市场环境整洁、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秩序规范、食品安全的基础上,结合各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禀赋,积极推进“网红”农贸市场品牌建设,进一步催旺市场烟火气,让市民享受到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成果。
(一)以优促进,提升服务水平促消费。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等工作,引导并指导辖区农贸市场经营者诚信经营,主动杜绝“三无”产品,严格把关索票索证,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保留客源。农贸市场主办方通过开展“优质商户”“文明商户”“名特优新”等评比、授牌活动,深挖特色优势,发挥榜样力量,活跃经营者提升服务营业气氛,点燃经营者诚信经营、补齐经营短板的热情,打造农贸市场品牌特色。此外,结合“农贸市场放心消费承诺”活动,吸引和引导更多的经营户挂牌放心消费的承诺,实现市民消费无忧,打造市场经营诚信品牌,打造“好口碑”扩大“消费圈”,促进市场主办方和入场经营者共成长,同进步。
(二)探索“农贸市场+”融合多元业态,引流振兴消费。鼓励辖区农贸市场探索融合多元业态,创新经营新模式。一是实施“农贸市场+本土文化”。如光明区“圳美市场”围绕本地文化元素,对市场外观、标志标识进行重塑,充分发挥农贸市场文化阵地作用,挖掘历史文化、美食文化、创新文化等,打造“社区变迁史”“地域美食”“网红打卡地标”矩阵。二是实施“农贸市场+运动健身”。如南山区洁丽市场以“楼下市场买菜、楼上球馆运动、边上大沙河绿道晨运”的建设,不仅能够满足不同人群需求,还能让市民在购物的同时锻炼身体,实现健康生活与购物“双重”享受。三是实施“农贸市场+美食加工”。如南山区蛇口市场、宝安区福海市场主打海鲜特色,连通海鲜市场和周边餐饮门店,形成“海鲜+代加工”消费模式,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有机结合,提升服务体验,进一步激发市民消费活力。
(三)探索开发“线上”市场,信息化建设扩大需求创收入。组织各农贸市场参加促消费培训活动,通过了解线上经营模式,激发各市场主办方的建设兴趣。进一步探索创建“线上模式”,鼓励与美团等平台合作,新增线上服务板块。同时鼓励各市场开办方发动具有特色产品的经营户开拓“直播”途径,同时通过营造“网红”氛围,结合网红市场,拓展线上销售渠道,扩大市场消费人群,提高年轻消费群体占比率,发挥信息化建设优势,进一步实现农贸市场的提振消费目标。宝安区推动农贸市场与“圳好邻市场”等电商平台合作发展电子商务,动员市场商户了解并参与线上卖菜,吸引消费者关注微信、抖音直播卖菜平台进行线上购物,鼓励和支持电子商务发展。光明区培育了“猪杂妹”等一批线上经营商户,孵化“光明鲜丰”微信公众号,开展促消费活动,其中,光明区公明综合市场相关短视频在抖音平台上播放量已超6000万。
从探索升级改造路径,让民生工程成为城市发展的示范标杆;到创新城市文化载体,让菜市场成为传递地域风情的美学典范;再到打造多元化消费场景,让烟火气里飘出品质生活的芬芳,这些工作的背后,是对农贸市场价值的重新审视与深度挖掘。相信未来深圳的农贸市场将会以更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眼前,让“菜篮子”工程既装满民生福祉,又盛满生活诗意,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