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反内卷”的底线:就业 反内卷是好事儿,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稍有不慎可能会酿成巨大

“反内卷”的底线:就业

反内卷是好事儿,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稍有不慎可能会酿成巨大风险。大家知道,供给过剩和内需不足,实际上是一体两面,都是一个事情。但是定性不同,采取的政策也不同。如果定性为,需求不足,那么政策选择就是,扩张财政,扩张货币,从而扩大总需求,把蛋糕做大。如果定性为,供给过剩,那么政策选择就是,去库存、去产能,从而减少总供给,把蛋糕做小,以促进价格回升。定性不同,政策不同,产生的影响也截然不同。

必须承认一点,现在的政策基调发生了变化:2023年之前,官方对国内供需的定性还是:“国内需求不足”,所以当时讨论最多的是,如何才能扩大内需,比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等。2024年7月份,官方首提“反内卷”,但是9月份余永定在外滩金融峰会的发言还是:中国并不存在产能过剩,中国的问题是有效需求不足,因此中国必须使用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在此之前,官方定调还是偏向于,内需不足。但是在此之后,口径开始变化。2025年3月,三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的定调变为,分行业出台化解重点产业结构矛盾的具体方案,推动落后低效产能退出,扩大中高端产能供给。注意,开始出现“产能退出”这个关键词了。2025年7月,财经委第六次会议: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现在,市场开始预期,要进行“供给侧改革”了,都类比10年前那波供给侧改革了。同时,资本市场,钢铁、煤炭等板块轮番炒了两轮。

现在,需要警惕的是什么呢?误判。误判一:理论的误判。美国大萧条的30年代,处于长期债务周期的去杠杆阶段,这时候出现了一个名词叫:推绳子。意思是,在长期债务周期的后期,央行为了刺激经济,会出台很多刺激政策。但是储户、投资者和企业都不愿意加杠杆,也不愿意增加支出,他们都只想做没风险的事儿,拿一个无风险收益就够了。即便这个时候,央行把利率降到0,各经济主体也不愿意增加开支,大家只想把钱存银行或者买国债。这就叫“推绳子”,或者叫流动性陷阱,经济表象就是:通缩。货币政策效果不大,扩大财政可不可以呢?可以。但是,扩张财政的结果就是,债务飙升。内卷的本质是什么?消费者购买力不足。汽车厂商愿意内卷吗?哪家企业愿意内卷?谁都想舒舒服服的工作,每天朝九晚五,一周工作五天,让消费者出更多钱,卖一台车就可以养活一家人。为啥不这样做?还不是因为消费者没那么多钱嘛。你汽车卖的贵了,消费者就不买了嘛。大家觉得,打车也挺好的,骑共享单车也挺好的。如果强行加价,把20万的车卖40万,那么销量必定大幅下降。市场不需要那么多汽车,让其他汽车厂商怎么办?关门呗。比如,小米汽车、比亚迪、吉利、蔚小理全关了,也就不内卷了。这就是供给侧改革。误判二:现状的误判。供给侧改革,直接结果是什么?就业。2016年开始的那波供给侧改革,大家不要只看到商品大牛市,还有一个重要措施:保障就业。2016年,发改委、人社部等5部门发布文件,明确提出各地要确保分流职工就业有出路、生活有保障。当时有人预测100-300万人,人社部预测是180万人。人都分流到哪里了呢?1、提前退休。2、集团内跨区域调配,把员工转移到别地。3、把人转移到集团新业务板块。4、培训一下员工,进入新行业,比如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和人工智能行业等等。5、鼓励下海创业,进入服务业,比如开超市、做护理等等。6、灵活就业、电商、网约车、快递、外卖等零工经济等等。注意,当时的宏观环境是什么?除了钢铁、煤炭行业,其他行业都没啥问题,都朝上走,包括房地产行业。所以,当时能够吸纳钢铁和煤炭行业,分流出来的人群。现在啥情况?这是最大的问题。因为每个人接触到的信息不一样,导致的判断也不一样。看看官方的判断吧:

最近几年,游戏、教培、地产等等行业,从业人员也都往外分流了。铁人三项,快递、外卖、网约车也人满为患。

根据产能利用率判断,电气机械、计算机通信、汽车等等制造业领域,也都产能过剩。所以,如果实施供给侧改革,该如何安排就业呢?往哪里分流呢?这是最需要考虑的问题。

当然,预期是预期,事实是事实,这事儿的进展,会有节奏的影响市场。根据2016年供给侧改革,大家不熟悉这个词,所以刚开始是不信的,市场没怎么表现。但是随着政策推进,资源品价格果真止跌回涨了,然后期货市场和股市就疯了,炒这个逻辑炒了一年多。最后,由于产能出清,需求又起来,产能短期没法恢复,导致煤炭价格很长一段时间都高位运行。但是,这一次跟上次不一样,随着“供给侧改革”政策确定性上升,市场就会急剧反应,提前把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行情走完。重要节点是:10月底的十五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