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都,在N视频,我们的记者、编辑、主播,以纸笔、以键盘、以镜头、以麦克风……报告事实,传递信息,表达观点,厘清常识,也展现出属于他们各自的风采——主播说,我们的风采,他们的故事。
本期自述人:南都记者李鹤鸣
2019年至2025年,作为记者,我经历过太多想哭的瞬间。或因感动,或因惊喜,或因悲痛……但绝大多数时候,我都选择在镜头前克制。从音频部实习生到直播组出镜记者,六年时光让我学会了调控与转化情绪,但我始终坚信:拥有同理心,是成为一名好记者不可或缺的素质。
这六年间,我常思索:什么样的报道形式最能打动受众?于是,写文章、拍视频、做主播、剪后期、尝试短剧,甚至带货……这些多样化的角色试水,为我的记者生涯带来了更多挑战,也找到了不同的答案。
直播
没有脚本的新闻现场,才能直击人心
2019年,我以音频部实习生的身份来到南方都市报,日常工作便是依据稿件进行配音。娱乐、突发、经济……各类稿件应接不暇,几乎每十分钟就有一条需要录制。对于尚未毕业的我来说,这无疑是将书本知识迅速转化为实践感知的历程,真实体会着新闻的及时性与迅速传播。2021年,我如愿入职南方都市报直播产品部,成为一名奔跑在新闻现场的出镜记者。与传统记者不同,直播记者没有固定的条线领域。这种“无边界”状态,对初涉直播的我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何从海量线索中筛选出适合直播的选题,成为我必须攻克的难题,也促使我不断思考:新闻直播的核心魅力究竟在哪里?
入职之初,我进行了大量尝试:从内容到形式,从选题到运营。我策划节点性直播,追踪热搜制作调查类直播。为了让直播更加“可控”,我习惯在直播前做大量的脚本设计工作,希望它能够按照我的设定进行。但当我去到不同的现场后才发现,新闻现场独特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瞬息万变。
与大湾区同行,李鹤鸣在成为好记者的道路上努力成长。
2023年6月,村超正火,全民关注,我有幸抵达贵州赛场。直播前,我预设了大量环节:采访对象、场景调度、时间安排……但现场景象远超预期:从来不曾想到会有人为了一场村级篮球赛提前七八个小时来候场,即使没位置也要搬梯子给自己找位置的村民,还有带着晚饭、拖家带口的村超支持者。我突然意识到,新闻直播的魅力就在于此吧。提前设定的,永远不如真实的现场来得动人。
这场直播近八成的部分,我并没有按照设定的脚本进行。其间我甚至去到了场外,采访了自带梯子过来的村民。他们真实鲜活,生动可爱。当我问他们为什么来看这一场球赛时,有的村民羞涩地什么都说不出来,但是从他们的脸上,我读懂了热爱与支持。
自此,我的新闻直播准备中,除了广集资料,从逐字逐句撰写直播稿变成设定提纲、制定备选方案,我始终追求一个目标:通过我的报道,让观众看到更真实的画面。没有脚本的新闻现场,才能直击人心。
见证
奔赴一线,不做新闻的“二传手”
作为出镜记者,我有幸参与了许多重大事件的见证与记录:深中通道开通、珠海航展、广交会、开渔节……我在看世界,也在记录世界。与大湾区同行,我也在好记者的道路上努力成长。六年间,我完成了近千场直播报道。无论是宏大的时代叙事还是细微的个体故事,无论是精心策划的节庆活动还是热点事件的深度解读,从新手记者一路走来,前行的方向似乎越来越清晰。
2024年6月,梅州遭遇特大暴雨洪灾,我与同事第一时间组成报道组,奔赴平远县及蕉岭县。尽管报道过多起突发事件,但此次灾情的严重程度远超预期:通讯中断、断水断电、齐胸深的积水、泥石流冲毁的道路、山体滑坡、房屋坍塌。村民小谢主动为我们带路,穿越倒塌的废墟,讲述她在洪水中的无助。在我们的镜头前,她看似平静,但见到亲人的一刹那,小谢瞬间失声痛哭。
2024年6月,梅州遭遇特大暴雨洪灾,李鹤鸣(后者)与同事第一时间组成报道组,奔赴平远县及蕉岭县。
自小共情能力极强的我在她身边强忍泪水。作为灾难现场的信息传递者,我必须克制情绪。在那场直播中,我还目击了许多救援的感人瞬间。彼时彼刻,我不仅是记者,也承担着社会情绪引导者与伦理守护者的责任。面对直播内容,我需要迅速且精准地做出判断,同时保护遇难者的隐私与尊严。报道结束后,我花了很长时间调整内心与情绪。这段经历更让我坚信:深入一线,脚下沾满泥土,才能呈现更丰富、更深度的内容。
IP孵化
尝试将“我”作为叙事的一部分融入人物故事
出镜记者李鹤鸣在田野间体验收获的快乐。
今年是我成为正式记者的第四年,工作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止一位受访者评价我:“你懂我的感受。”回看自己的采访片段,我也注意到一个细节:与受访者沟通时,我的身体常常不自觉地微微前倾,习惯注视着对方的眼睛。在2025年初南方都市报的新媒体IP孵化计划中,我曾构思多个方向:文化类语言账号、记者VLOG……机缘巧合之下,“广东凡人图鉴”账号应运而生。
追溯报道“凡人”故事的初衷,可能要回到2024年的系列报道《毕业后,他们的另一种选择》。那年毕业季,我采访了四位做出不同人生选择的年轻人:毕业后开启环球摩托车旅行的骑士、投身支教的师范生、连续五年执着考研追梦的学子,以及进入大学后选择重新高考学医的青年。我进入他们的世界,感受他们的抉择,了解他们的故事。这与现场直播是截然不同的体验——它更丰满立体,更能让我触摸到生命的韧性与力量。为此,在视频创作中,我创新性地尝试将“我”作为叙事的一部分融入人物故事。在这里,我不是记者,而是体验者。能够有机会体验这么多不同的人生,想想其实是件很幸福的事。
“广东凡人图鉴”在其他平台的账号名为“小鸣同学”,寓意作品更接地气、有趣、有料。截至目前,“小鸣同学”已发布九条视频,其中如《温暖之家流浪动物领养中心》《高考MVP妈妈》《十元动物园园长》等作品广受欢迎,甚至在发布半月后仍有观众持续点赞评论。
鲜活
从“见证者”到“生活家”的滋养之路
李鹤鸣在直播间播报新闻热点。
与大众想象中光鲜亮丽的出镜记者不同,我更需要生活的调剂来平衡工作的高度紧张与压力。因此,尝试新鲜事物、学习新技能,成为我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2025年的我比以往多了一些“鲜活感”:二胡、吉他、旅行、坚持健身、练普拉提、探索自由潜……虽然俗语说“百门学不如一门通”,但这些爱好如同无声的春雨,润物细无声般滋养着我的生活,甚至在采访中常成为快速拉近与受访者距离的“破冰”话题。
毕业前,我从未想过会成为一名出镜记者。但工作六年后,我庆幸自己选择了这个职业。一份好的工作能滋养人,而记者这份工作,实实在在地给予了我无数的滋养与馈赠:它让我更了解真实的世界,更客观地看待问题,也更包容地面对差异。在2025年的创新尝试中,我不断发现自身的潜质:拍摄情景短剧被赞演技出色,主导视频账号也留下了值得回味的内容。这一年,我既是新闻事件的见证者、记录者、传播者,更是一名持续的学习者。与过往一样,“认真、努力、踏实、靠谱”是我的行事准则;与过往不同的是,2025年的我更加自洽、鲜活、内心丰满。毕竟生命只有一次,怎能不全情投入去感受?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在成为好记者的征程上,我也在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南方都市报2025年7月5日A08-09版。
南都融媒出品
本期自述李鹤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