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1年张俊出生于甘肃省庆阳市环县,同治初年,与董福祥、李双良等人以“保护乡民”为号召,集结兵力起事,活动于陇东、陕北一带。当时,社会动荡,溃勇、饥民不堪战乱之苦,纷纷归附,史载“溃勇、饥民争附之,众常十余万”。张俊作战英勇,冲锋陷阵,迅速成为董福祥的得力助手,展现出卓越的军事领导才能。 同治七年(1868年),清政府派左宗棠率重兵镇压反清回民军。董、张所部在与左军的对抗中,被左军部将金顺、刘松山击败,退据瓦窑堡(今陕北子长县)。次年二月,张俊与董福祥商议后,决定投降清军。刘松山将其部改编为“董字三营”,张俊随董福祥为统领,李双良等为管带,正式成为清军序列。此后,张俊参与了一系列攻打回民军的战役:同治七年六月,随左军出花马池(今宁夏盐池),攻占灵武;配合左军攻破回民军大本营金积堡(今属宁夏吴忠市),击败马化龙部,因功授都司衔。同治十年,又随左军将领刘锦棠等,攻打河州、西宁、肃州等地回民军,为清政府稳定西北局势立下战功。 光绪二年(1876年),张俊随左宗棠、董福祥进军新疆,参与驱逐阿古柏侵略势力的战役。在迪化(今乌鲁木齐)战斗中,张俊率部率先入城,与敌军展开巷战,杀伤甚众,迫使敌军南逃,展现出顽强的战斗作风。收复玛纳斯时,敌军据城固守,湘军久攻不下。张俊率甘军接手后,采用坑道作业的战术,将城墙炸开缺口,亲率步兵首先冲入城内,打垮敌军。此役中,张俊与董福祥“并立头等军功”,受到清廷嘉奖。 入秋,张俊回甘肃募兵,在陇东招募3000余人,编为“定远三营”,由其任统领。所募士卒多为董、张起事时的农民,经战争磨练,战斗力极强。在收复南疆的战斗中,“定远三营”充任开路先锋,战功卓著。光绪三年(1877年)春,张俊率部配合董字三营,连克达坂城、托克逊、喀喇沙尔(今焉耆)、库尔勒、库车、拜城等地,势如破竹。阿古柏势力在清军打击下节节败退,最终阿古柏本人在逃亡途中被部下杀死,其政权覆灭。张俊率部抵达阿克苏后,与董福祥合兵,继续追歼残敌,为收复南疆全境作出重要贡献。 南疆战役结束后,张俊因功升任伊犁镇总兵。翌年,指挥甘军追歼阿古柏残部爱克木汗条勒、阿布希勒哈玛等部3000余人,基本安定西部边疆。战后,清军在当地建立纪念碑,铭记张俊与董福祥等将领的功绩。时人评价张俊“俊好舞刀,所部衣帜皆白色,被时人称为‘雪张’”,“俊武功超群,善于用兵”,其军事才能与领导能力得到广泛认可。 新疆平定后,张俊率甘军一部驻防北疆,戍卫边疆十余年,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作出积极贡献。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董福祥调离新疆,张俊继任喀什噶尔提督,继续守卫边疆。光绪二十三年底,调任甘肃提督,到任后招募陇原士卒5营进行训练,预防地方动乱。此后,张俊移防京津地区,“屏蔽京师”,防御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光绪二十五年,直隶总督荣禄统率武卫全军,保卫北京,张俊被任命为武卫全军翼长兼统中军,成为荣禄的主要助手。同年七月,清廷赐其在紫禁城骑马。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三月,张俊病殁于北京,终年59岁。他去世后,清廷赐号“壮勋”,并建祠纪念,以表彰其一生的军事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