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88年,一农民正在地里干农活。村长突然气喘吁吁的跑过来:“别干了,快回去,你

1988年,一农民正在地里干农活。村长突然气喘吁吁的跑过来:“别干了,快回去,你家来了个大官!”没想到,他竟因此得知母亲的一个大秘密。 朱海清生在1943年的河北兴隆县,家里穷得叮当响,母亲张翠屏一个人拉扯他长大。父亲朱殿昆是个八路军交通员,早年在抗战中牺牲,母亲从不细说,只偶尔提起几句。朱海清小时候跟着母亲下地干活,饿肚子是常事,书没读几年就辍学回家种地。母亲性子沉默,话少得可怜,朱海清问过几次父亲的事,她总是摆摆手不说。他心里虽好奇,但日子紧巴,也没空多想。1982年母亲病重去世前,终于开了口,说父亲是为抗战死的英雄,还提到过“李司令”。朱海清听完眼泪汪汪,可母亲没说更多就走了,他只能继续埋头种地,过着平淡日子。 到了1988年夏天,天热得像蒸笼,朱海清在地里干活,汗水淌得满脸都是。村里的地大多靠天吃饭,他每天起早贪黑,盼着收成能好点。就在这天,村长老王慌里慌张跑过来,喊他赶紧回家,说家里来了个大官。朱海清纳闷,自己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哪来的大官亲戚?他扛着锄头跟着村长往回走,心里七上八下。到了村口,远远就看到自家院子外挤满了人,门口还停着一辆黑色轿车,跟村里的牛车一比,显得格格不入。 进屋后,朱海清看到一个白发老人坐在那儿,穿着洗得发白的旧干部服,手里拄着拐杖,眼神却很精神。老人看着他,声音有点抖,说自己叫李运昌,是来找他的。朱海清脑子一懵,想起母亲提过的“李司令”,赶紧请老人坐下,倒了碗凉水递过去。李运昌喝了口水,慢慢开口,说自己找他们娘俩找了好多年,可惜晚了,没能见着张翠屏最后一面。 李运昌开始讲起1943年的事。那时候,他在冀东军区当司令员,带着几百号人跟日伪军打游击。有一回,7000多敌人把他们300多人围在山里,封死了下山的路。唯一的活路是大石憋砬那条险道,可认识路的只有朱殿昆,他当时被派出去送信,没能回来。张翠屏挺着大肚子找到李运昌,说她也认得那条路,非要带队突围。李运昌起初死活不同意,可她硬是坚持,说自己跟男人走过那条道,比谁都熟。没办法,李运昌只好答应。 张翠屏带着队伍翻山越岭,走到一处陡峭的崖壁前,她让大家把绑腿解下来接成绳,自己先爬上去,把绳子固定好。队伍靠着这根绳子一点点爬过去,总算逃出包围圈。可她因为用力太大,动了胎气,走不动了。就在那年冬天的冰面上,她生下了朱海清,取名叫“冰儿”。李运昌说到这儿,眼眶红了,说那天要不是张翠屏,他们一个都活不下来。 朱海清听着,眼泪止不住往下掉。他从没想过,母亲那么瘦弱的身子骨,竟然扛过这样的生死关头。他抹了把脸,从炕头翻出一个旧木匣,里面装着几张发黄的纸,有张路线图,还有一张7000多斤的欠粮条,都是母亲留下的。李运昌接过去一看,问他解放后政府让拿欠条换粮食,他们咋没去。朱海清说,母亲不让,说不能给政府添麻烦。李运昌叹了口气,说张翠屏心太善了。朱海清还说,母亲去世后,他把这些东西烧了陪她,李运昌听完,眼泪也掉下来,直念叨她太苦了。 李运昌走之前,拍着朱海清的肩膀,说以后有啥难处就去找他,别委屈了自己。朱海清谢了,却没打算靠谁,他觉得自己能撑下去。从那天起,他干活更有劲了,每次锄地都觉得自己是在接母亲的力。他把母亲的故事讲给村里人听,小孩儿们爱听“麻利嫂”的传奇,大人们也敬佩张翠屏的胆量。她的故事在村里传开了,大家都说,这样的娘们儿,真不简单。 那段历史,离不开冀东军区的背景。抗日战争时,冀东军区是八路军的重要阵地,李运昌带着队伍跟敌人周旋,条件艰苦得很。张翠屏和朱殿昆的事迹,只是无数普通人抗战故事里的一个缩影,可也让人看到那时候人的骨气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