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70年,33岁的傅敏在香港遇见了父亲傅雷的旧情人,成家榴。多年过去,昔日的女

1970年,33岁的傅敏在香港遇见了父亲傅雷的旧情人,成家榴。多年过去,昔日的女高音,早已白发苍苍。成家榴忆起当年,羞涩地笑笑:你父亲好爱我。 傅雷,1908年4月7日生于江苏南汇县傅家宅,也就是现在的上海浦东航头镇。他是中国近现代赫赫有名的翻译家、作家和艺术评论家。 小时候父亲去世,母亲一个人拉扯他长大,请了私塾先生教他汉字、英语和算术。1919年,他上了镇上的小学,1921年考进上海徐汇公学。 傅雷天资聪颖,15岁给自己改名叫傅雷,字怒安,号怒庵,挺有个性。1924年,他读大同大学附属中学,还参加了五卅运动,爱国心爆棚,当时就在《北新周刊》上发表了小说《梦中》和《回忆的一幕》。 1927年,国内局势乱糟糟,傅雷决定去法国留学。家里没啥钱,母亲卖了田产凑路费,他坐上法国邮轮“盎特莱蓬号”到了马赛。 1928年,他进了巴黎大学文学院,主攻文艺理论。课余时间,他泡在卢浮宫和博物馆里,迷上了法国艺术和音乐。 1929年,他在瑞士莱芒湖边淘到一本旧历书,翻译了《圣扬乔尔夫的传说》,算是正式踏入翻译界。1930年,他写下美术评论《塞尚》,对印象派艺术的理解让人眼前一亮。 1931年回国后,他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书,开始系统翻译法国文学,像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和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这些译作后来都成了经典。 傅雷的翻译特别牛,不光是字面准,还能把原文的味道带出来。1960年代初,他因为翻译巴尔扎克太出色,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收为会员。这辈子,他用笔记录了对艺术和人生的热爱,也留下了不少让人回味的故事。 1932年,傅雷跟青梅竹马的朱梅馥结婚,俩人后来生了两个儿子:傅聪1934年出生,傅敏1937年出生。傅聪继承了父亲对音乐的痴迷,长大后成了国际知名的钢琴家;傅敏则受父亲影响,走上了教育这条路。 家里表面平静,但1939年出了点波澜。傅雷认识了女高音歌唱家成家榴,她的歌声和气质让他着了迷。他公开表达过对成家榴的喜欢,甚至说她是自己翻译的灵感来源。 这事儿传到朱梅馥耳朵里,她没吵没闹,反而很大度地请成家榴来家里吃饭。朱梅馥亲自下厨,端上桌的菜热气腾腾,气氛一点不尴尬。 成家榴被她的胸怀打动,觉得自己没法插足这对夫妻的生活。后来,她选择离开上海,先去了云南,最后定居香港,从此跟傅雷断了联系。 傅雷和朱梅馥的婚姻没被这事儿动摇,反而更显出俩人之间的默契和信任。朱梅馥用行动证明了啥叫真正的家庭支柱。 1970年,傅敏33岁那年,因为学术会议去了香港。他早就听说父亲跟成家榴的那段往事,趁这次机会决定去见见她,想弄清楚父母婚姻里到底发生了啥,也为整理《傅雷家书》多找点素材。成家榴当时已经五十多岁,头发白了不少,但气质还在。 她请傅敏进屋,倒了杯茶,开始聊起过去。 成家榴说,1939年她在上海剧院唱歌,傅雷常来看演出,结束后俩人聊巴尔扎克和贝多芬,特别投缘。她提到傅雷曾夸她的歌声让他翻译更有灵气。 傅敏问起母亲咋处理这段感情时,成家榴眼里满是敬意。她说朱梅馥请她去家里吃饭,饭桌上谈笑风生,吃完还亲自送她出门,叮嘱她保重。那 一刻,成家榴觉得自己没法跟朱梅馥比,就决定退出。这次会面让傅敏更明白母亲的宽容和父亲的复杂内心,也为他后来整理家书埋下了伏笔。 回到上海后,傅敏开始整理父亲写给傅聪的信。这些信有几百封,写满了傅雷对艺术、人生和教育的想法,也透出朱梅馥对家庭的付出。 傅敏花了很多夜里,把信一封封看过去,挑出精华。他觉得这不光是父亲的遗产,也是母亲默默支持的见证。 1981年,《傅雷家书》由三联书店出版,一下子火了,成了中学推荐书目,影响了好几代人。书里没有华丽的词儿,却句句接地气,让人读了心里暖暖的。 傅自敏1962年起在北京第一女子中学当英语老师,后来成了特级教师。他教书认真,课后还跟学生聊《傅雷家书》里的道理,鼓励大家追求真善美。他生活简单,常穿灰外套,骑自行车上下班,挺像父亲那种低调的劲儿。 成家榴在香港过得挺安静,没结婚,一个人住小公寓。她偶尔翻翻旧照片,想起跟傅雷的短暂交集。她跟朋友说过,离开是因为朱梅馥太好了,她不后悔。晚年身体不行了,但她一直保持那份优雅,独自在香港走到最后。 傅敏活到2023年5月19日,86岁去世。他的走让很多人惋惜,学者陈子善说他把傅雷的精神发扬光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