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的元宵节,准备回家的孙家栋,发现食堂今天竟然有红烧肉,一时馋嘴的他,便决定去食堂吃碗红烧肉再回家,却没想到这碗红烧肉竟改变了他的一生。 就在他吞咽最后一块肉时,屋檐下的喇叭突然炸响,空军急招学员,今夜七点校门集合!油渍未擦的嘴唇骤然抿紧,于是他撕碎车票冲向报名处。 这个瞬间的选择,让土木系学生变成了中国航天史的执笔人。 话说正月十五的哈尔滨冻得呵气成冰,食堂昏黄的灯光下,孙家栋和三十几个留校生围着罕见的荤菜狼吞虎咽。 他们不知道,这顿临时加餐是空军招兵干部特意带来的饵料吗,那个时候的新中国刚组建空军急需技术苗子,而哈工大俄语预科班学生正是最佳人选。 当油星溅在招兵告示上,孙家栋盯着赴苏联留学的字样,眼前闪过九岁时的画面,1938年哈尔滨沦陷。 日本飞机俯冲时的尖啸震碎教室玻璃,教书匠父亲把他护在身下,粉笔灰混着屋顶震落的尘土簌簌落在课本上。 当夜开往北京的军用卡车里,他怀里揣着食堂顺走的两个窝头,背包里却塞着《空气动力学》笔记,那是他中断土木学业后,每晚在宿舍油灯下偷学的秘密。 在莫斯科茹科夫斯基空军学院的六年,将东北青年的胃磨成了钢铁。 孙家栋总在啃黑列巴时想起那碗红烧肉,而更灼烫的是1957年深秋的课堂,苏联导师指着卫星模型宣称太空属于超级大国,台下中国留学生拳头攥得发白。 在三个月后,他带着全科满分证书和斯大林金质奖章登上归国列车,背包夹层里藏着连夜绘制的火箭发动机草图,那是用奖励金从实验室换来的描图纸,浸透了伏特加与眼泪。 北京西郊的国防部五院弥漫着更浓的火药味。 1960年苏联专家撤离时,连厕所里的演算纸都被烧成灰烬。 孙家栋和同事们在导弹燃料室打地铺,用算盘验证参数时,总听见钱学森的声音在厂房回荡,用中国大脑造中国导弹! 那夜燃料泄漏警报大作,他抓起防毒面具冲向险区前,突然对助手喊了句没头没脑的话比哈尔滨那碗肉还香的东西,肯定是液氧燃烧的味道! 在这中危机时刻还有心情开玩笑,不愧是他。 技术设备落后的他们愣是靠着一个又一个的土办法愣是给支棱起来。 在1970年4月24日酒泉发射场,孙家栋的棉大衣结满盐霜。当长征一号火箭托举东方红一号刺破夜空时,他摸出珍藏的斯大林奖章贴在耳边。 卫星传回的电子乐与十二年前莫斯科课堂的嘲讽声重叠震荡。现场欢呼震天时,他却在笔记本写下新难题,下一步让卫星认得回家的路。 就在五年后尖兵一号返回舱裹着火焰坠入贵州密林。孙家栋踩着焦土奔向降落点,手指抚过滚烫的舱体裂纹,突然蹲在地上抓起把黑土。 助手后来才知道,那年他姐姐寄来的家书里说,老家终于能吃上红烧肉了。 2007年嫦娥一号传回首张月面图时,78岁的他坚持在指控中心站了整夜。 晨光爬上屏幕的刹那,他摸出颗水果糖递给年轻工程师,和当年哈工大食堂的糖醋肉一个味儿。 在人民大会堂颁授共和国勋章时,90岁的孙家栋在西装内袋藏了张泛黄纸片,那是1950年那张被撕碎又粘回的车票。 回家路上,他让司机拐去航天大院食堂,颤巍巍点了份红烧肉。油脂香气漫过勋章绶带时,他轻声对警卫员说,这碗肉骗我上天七十载,值了。 如今北斗卫星掠过苍穹的轨迹里,仍回响着哈工大食堂的油爆声。 发射场的老人们说,孙总穿破的布鞋能铺满火箭轨道,鞋底永远沾着三种泥土,辽宁黑土是故乡,莫斯科冻土是课堂,酒泉戈壁沙土是战场。 在他书桌玻璃板下压着亲手写的注脚,所谓航天史诗,不过是千万次选择的总和,就像1950年那个青年放下筷子,捧起了比肉更重的国运。 后来档案馆红外扫描发现,油渍旁竟有极小字迹,饱腹易得,星河难求。 或许早在咀嚼第一块肉时,那双被航天事业淬炼了七十年的眼睛,已然望见了璀璨星空。 正是有了像他们这样为国奉献一生的科学家,才有了今天这盛世,人民永远铭记于心! 不知道当初的那个苏联导师看着如今的这一幕,会不会后悔说出那句话。 主要信源:(百度百科《孙家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