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中国解放军真的太傻了,救灾竟然不带枪,太好笑了。”看到中国军人躺在灾区地上睡觉

“中国解放军真的太傻了,救灾竟然不带枪,太好笑了。”看到中国军人躺在灾区地上睡觉的照片,外国网友纷纷进行嘲笑,中国网友回复了一条让他们哑口无言。 部分外国网友对中国解放军在灾害救援中的方式感到困惑甚至批评,主要源于中西方救灾机制的显著差异。 以欧美国家为例,在突发灾难事件发生后,军队或国民警卫队往往不会立即带着大批救援物资赶赴灾区,而是优先部署安保力量,包括配备武器的人员、装甲车辆及控制装备。 这种应对机制背后与当地法律制度密切相关。在美国等允许公民合法持枪的国家,灾难发生后,物资匮乏和基础设施瘫痪可能引发哄抢与社会秩序崩溃。 根据美国卡特里娜飓风等事件的教训,美军和地方执法力量在进入灾区时,需评估潜在暴力风险并执行“先控秩序,后分发”政策。 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期间,新奥尔良市就曾爆发过严重的打砸抢事件,警力不足导致州政府紧急请求国民警卫队武装进驻,维持秩序。 这类背景下,救灾部队优先考虑携带维稳装备而非大量物资。 在具体物资分发中,也曾发生美军将饮用水、干粮等临时物资抛向人群、由民众自行领取的情况,其目的在于迅速疏散人群,避免混乱中造成踩踏或暴力冲突。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国内重大自然灾害中的应急响应强调“快速动员、物资优先”和“军民协作”。 例如,在2008年汶川地震、2021年河南特大暴雨、2022年四川泸定地震等应急任务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通常在灾害发生数小时内进入重灾区,车辆满载救援物资、医疗设备及基本生活用品,士兵则基本不携带武器。 甚至有报道指出,为节省空间,一些救援分队不携带个人行李及作业工具,直接徒手开展清障、搜救和医疗工作。 这一做法在部分西方社交媒体上曾引发争议,尤其在对重庆2022年山林火灾救援报道流传后,有西方用户评论称,“不携带武装装备进入灾区”是不理智的行为,质疑救援人员是否有自保能力。 对此,有中国网民在论坛中回应:“解放军不携带武器,是为了腾出更多空间运送水、粮、药品、担架等急需物资,第一目标是救人。” 这类解释获得部分外国用户的认可,也凸显了中西文化背景下对军队职责的不同理解。在中国军事体系与宪法中,人民解放军担负着“为人民服务”的非战斗职责,其中包括抗洪、抗震、抗疫等非战争军事行动。 在中国军队条例中还明文禁止官兵在任务期间接受民众馈赠,以防军民之间出现不正当往来。 但正因如此,在救灾任务结束、部队撤离时,常会出现“民众强行塞物资”的场面。 例如在2022年重庆山火扑灭后,当地群众自发站在道路两旁,将牛奶、凉茶、毛巾等物资扔进运输车内,还有人故意将物品装在小袋中,说“只拿一个”,结果部队成员刚拿上手,就被连续“套路”,物品源源不断地被送进车内。 由于军纪限制,部分官兵只能再次将物资放回路边,现场画面广泛传播,被视为“军民鱼水情”的具体体现。 国际防灾合作研究中心在其2023年发布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在处理灾害事件时,军队作为国家快速反应机制的一部分,其高度服从中央统一调度和以民为本的工作方式,是其行动高效的关键。 而在大多数西方国家,军队进入国内事务需经过法律授权和政治层面审批,介入时间和方式更为谨慎。 由此可见,双方机制存在根本性差异,误解与批评多数出于对彼此体制的不了解。随着中外应急管理合作逐步展开,如何在不同制度背景下建立起灾后协调与理解,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