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战略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中国继续在俄乌冲突中保持中立,那么俄罗斯可能要“重新考虑方向”,说到底,这就是在变相地说“中国不够意思”!
俄乌冲突打得热火朝天,作为邻居和老伙计的中国,始终保持中立,既没站队俄罗斯,也没跟着西方制裁。这态度挺接地气,毕竟中国一贯讲究“只合作,不结盟”,不想掺和武力冲突,推崇对话解决问题。 可俄罗斯那边,尤其是战略专家们,却有点坐不住了。他们觉得,中国这中立味儿太浓,少了点“兄弟情”。 拿亚历山大·伊万诺夫来说,这位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的老研究员,研究地缘政治好多年,对中俄关系看得门儿清。 他在采访里直言不讳,说中国虽然帮了忙,但力度不够,尤其在军事和政治上没站得更靠前。他这话代表了不少俄罗斯人的想法:西方压力这么大,中国咋还不使劲拉兄弟一把? 别看中国嘴上中立,行动上可没闲着。俄乌冲突刚起,西方把俄罗斯的出口渠道掐得死死的,中国这边立马接盘。 2022年初,俄罗斯蜂蜜、巧克力这些特产在中国电商平台卖得火热,订单蹭蹭往上涨,俄罗斯商家松了一口气。老百姓也加入“买买买”,帮着缓解俄罗斯物资短缺的压力。 能源方面,中俄签了新石油协议,中国进口量猛增,给俄罗斯经济输了血。还有货轮满载粮食日用品开过去,俄罗斯超市货架又满起来了,老百姓日子好过点。这些事儿,俄罗斯政府看在眼里,民众也挺感激。 但问题来了,这些经济上的支持,在俄罗斯战略圈眼里,分量不够。伊万诺夫就觉得,光靠钱和物资顶不住西方的围堵,中国得在军事或政治上再往前迈一步。可中国不这么想,中立是底线,既帮朋友,也不趟浑水。 这中立立场,让中俄关系有点复杂。从好的方面看,中国出手帮忙,经济和能源合作更紧了,两国信任没丢。 可换个角度,俄罗斯有些人不满意,尤其是战略专家们,总觉得中国没尽全力。他们想要的,是那种“铁杆盟友”的感觉,但中国偏偏不爱结盟,只想合作。 中俄关系走到这步,利益考量是关键。俄罗斯被西方挤得喘不过气,恨不得中国站出来一起扛;中国呢,更看重自己全球定位,不想因为站队惹一身麻烦。经济上拉一把,合情合理,可军事政治上再往前走,就得掂量后果了。 中俄关系这盘棋,机遇和分歧都有。经济和能源的合作是大亮点,未来还能再加码,帮着应对外部挑战。但俄罗斯想要的“更紧密伙伴”,和中国坚持的“不结盟”,总有点儿拧巴。两国得敞开聊,把误会解开,才能走得更顺。 中国这中立立场,不光是外交老套路,也让它在国际上更有分量。至于俄罗斯会不会真“重新考虑方向”,得看接下来局势咋变。伊万诺夫的评论听着刺耳,但中俄关系到底咋走,还是两国自己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