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级的羞辱其实就是无视! 印度组建了一个代表团,准备来中国谈判讨论一下进口稀土的问题! 结果左等也等不到邀请,右等还是等不到! 回头一看呢,美国欧洲他们一直都在跟中国谈判! 国际交往中,最深的冷落往往不是唇枪舌剑,而是无声的沉默。印度最近就尝到了这种滋味。他们派了代表团想来中国谈稀土进口,结果左等右等就是等不来邀请,回头一看,人家美国和欧洲的代表团,正和中国谈得火热。 六月中旬,印度汽车行业急得火烧眉毛。他们派了几十号人,签证机票都备齐了,就等中国商务部一声“可以来谈”的通知。 结果从六月中等到六月底,愣是没等到回音。印度媒体都忍不住说:“代表团还在等中方点头。”印度外交部急了,专门去找中国沟通,结果照样石沉大海。这边印度企业生产线都要停了,那边连谈判的门都敲不开。 就在印度人干着急的时候,欧美那边完全是另一番光景。六月初,中美谈判团队已经在英国坐下来谈稀土了。 美国财政部长、贸易代表这些大人物亲自出马。谈得挺激烈,美国说自家军工生产线快撑不住了,中国也没松口,直接亮出条件:要稀土可以,但美国得先放开高科技出口限制。 这场硬仗打了半个月,六月底就出了结果。中国商务部宣布,中美谈妥了,美国松绑,中国就按规矩审批稀土出口。欧洲那边更顺当,德国车企六月中旬就拿到了部分稀土供应,中国还公开承诺加快对欧盟的审批。 一边是印度代表团望眼欲穿,一边是欧美企业拿到通行证,差别咋这么大? 中国握着全球稀土的精炼技术和生产命脉,人家想给谁、怎么给、什么时候给,自然有底气挑挑拣拣。 欧美手里有中国需要的高科技和技术专利,两边能坐在一张桌子上讨价还价。反观印度,自家稀土储量不少但技术跟不上,连基础加工都搞不定,更别提高端提炼了。 六月份印度政府还紧急叫停对日本的稀土出口,想优先保自家企业,结果反而暴露了软肋——既缺技术又缺原料,两头不靠。 印度企业不是没想办法,找越南、找澳大利亚,甚至打算自己投资生产线。可这些远水解不了近渴。 技术突破不是喊口号就能成的,产业链建设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新德里嘴上喊着“自力更生”,现实却是工厂等着原料开工,而北京谈判桌上的对手早就换成了拿着筹码的欧美。 到了七月,中国商务部照常处理欧美企业的稀土申请,印度代表团的行程依然悬在半空。这事儿给所有人上了一课:国际交往中,所谓“无视”从来不是闹脾气,而是实力差距的自然结果。 当一方手里没牌可打,另一方连谈判的兴趣都提不起来。资源、技术、规则,这三样凑齐了才有资格上桌谈买卖。莫迪政府暂停稀土出口的举动,本想争口气,结果反而让全球更看清谁才是稀土棋盘上的庄家。 参考资料:中印是否正就稀土问题进行谈判?外交部回应——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