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穿越回北宋,问哪个年份的高考最刺激?答案一定是嘉祐二年(1057年)。这一年的科举放榜日,直接把“神仙打架”写进历史教科书——连文曲星下凡,都得感慨自己来错了年份! 这届考生到底有多牛?其中有24人的传记被写进正史《宋史》,9人后来当上宰相或副宰相。唐宋八大家更是直接占了仨:苏轼、苏辙兄弟携手出道,曾巩紧随其后。此外,还有程颢奠定理学根基,吕惠卿成王安石变法“黄金搭档”,张载喊出“横渠四句”响彻千年……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在当年不过是同场竞技的考生。 更离谱的是考官阵容。主考官是文坛大佬欧阳修,副主考团堪称“王炸组合”:韩绛出身“兄弟三宰相”家族,王珪稳坐宰相之位16年,范镇是《新唐书》的编纂者。连负责初步阅卷的梅尧臣,都是文学史上响当当的人物。这哪是监考,分明是“神仙天团”亲自下场把关。 这场顶级较量的状元,是个低调的全能选手章衡。他诗文能硬刚苏轼还略胜一筹,从政后更是“六边形战士”:地方治理、外交谈判、基建民生样样精通。出使辽国时,面对挑衅,他当众表演“箭箭穿杨”,直接把辽主变成“迷弟”。 最戏剧性的当属章家叔侄的“内卷”。章衡的族叔章惇,也是科举种子选手,却因名次不如侄儿,当场甩下录取敕诰走人:“爷不玩了,复读去!”两年后,章惇杀回考场,一举拿下开封府试第一、全国第五,这才满意入职。 嘉祐二年的这场科举,就像提前写好的北宋政治剧本。榜单上的考生们,日后在熙宁变法、元祐更化、党争博弈中轮番登场,深刻影响了大宋百年国运。这场考试证明:真正的顶级人才,从来都是批量出现的,而历史,永远会记住这群改写时代的“嘉祐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