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由上海发起,全国仿效的垃圾分类,现在为什么没人搞了?其实一个明明白白的理工科问题,非要用文科的方式解决,后来搞不下去是正常的。顺带一提,生化环材中有一个一直被人忽视的环,它是纯正的理工科。从当年不停炒作的垃圾围城,到现在垃圾不够用的迥境,折射的是技术发展的迅猛,和人文社会学科跟不上认知的矛盾。 当年上海搞垃圾分类,那阵仗多大啊。 全国上下都盯着,觉得这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不少地方跟着学。 可现在呢,大街上的分类垃圾桶倒是还在,可里面的垃圾早就混作一团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开始喊着 “垃圾围城” 多可怕,好像分好类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专家们在电视上说得头头是道,媒体也天天报道,弄得老百姓都觉得自己不分类就是罪人。 上海还专门立了法,扔错了还要罚款,志愿者站在垃圾桶旁边盯着,那时候谁不是小心翼翼地分好每一袋垃圾? 可没多久,大家就发现不对劲了。 辛辛苦苦分好的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转眼就被一辆车混装拉走。 你说气人不气人?这不是耍老百姓玩吗? 还有那些分类规则,简直复杂到离谱。 鱼骨算湿垃圾,鱼内脏也算,可装它们的塑料袋就得算干垃圾。 上了一天班累得要命,谁还有心思蹲在垃圾桶旁边研究这些? 更让人窝火的是,政策制定者根本没考虑实际情况。 前端逼着老百姓分类,后端的处理系统却跟个摆设似的。 北京那 11 座厨余垃圾处理厂早就改造成不用破袋了,机器自己就能分,上海这边却还在让居民费那劲。 智能垃圾桶、AI 督导这些技术不是没有,可就是不用在刀刃上,非要让人力扛着干。 再看看那些企业,回收点建了不少,可真要把分好的废品送过去,要么说不合格,要么给的钱还不够油钱。 贵州有家公司投了五百万搞垃圾分类项目,结果因为政策变了,说黄就黄了。 连企业都被这么折腾,还指望老百姓有积极性? 日本搞垃圾分类能成,是因为人家从小孩就开始教,而且前端分类和后端处理能对上。 咱们倒好,一开始轰轰烈烈搞运动,后面没人管了就不了了之。 这不是浪费资源吗?那些分类垃圾桶、宣传册,花的不都是纳税人的钱? 最该骂的就是那些拍脑袋做决定的人。 明明是个需要技术和系统支撑的事,非要用喊口号、罚钱这套来搞。 现在搞得大家一提垃圾分类就反感,真正想做好环保的人也寒了心。 这锅凭什么让老百姓背? 垃圾围城的问题还在那儿,总不能因为搞砸了就不管了。 赶紧把后端处理系统建好,用机器代替人工分类,让老百姓扔垃圾能省心点。 企业回收能有钱赚,大家才会愿意干。 再这么折腾下去,下一次再想搞环保,谁还信啊? 说个实在的,杭州有个小区做得就不错,用智能垃圾桶自动分类,扔对了还给积分换东西,大家参与度高得很。 这说明不是老百姓不愿意干,是方法不对。 那些 responsible 的人,真该好好学学,别再瞎折腾了! 那么你们觉得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