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泽连斯基已经批准,正式通知联合国,从今日开始,乌克兰退出《渥太华禁雷公约》。说白了,就是被俄罗斯打得心里直发怵,慌不择路找“救命稻草”呢! 当前,俄军在顿涅茨克地区的攻势持续加码,乌军一线防御体系承压严重,在现代战场环境中,步兵突击与装甲集群推进速度极快,乌军亟需有效手段迟滞敌军行动,而反步兵地雷与反坦克地雷成为其眼中的关键防御武器。 这类武器结构简单、易生产,多国均具备批量制造能力,大规模布设可显著提升防御纵深,但作为公约缔约国,乌克兰在使用及获取这类武器时始终受条款制约,行动处处受限。 事实上,自冲突爆发以来,乌克兰已多次在战场部署反步兵地雷,成为首个违反该公约的缔约国,反观俄罗斯,因其并非公约签署国,在俄乌战场上可不受限制地大量使用反步兵地雷,这种不对等的作战条件让乌军陷入被动。 在前线防御压力持续增大的情况下,泽连斯基签署退出法令,本质上是为打破公约束缚,获得在战场更灵活使用反步兵地雷的权限,以应对俄军的强势进攻。 促使乌克兰做出这一决定的,还有欧洲北约成员国的动向,6月27日,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三国已向联合国提交退出公约的文件,按照规定将在6个月后正式生效。乌克兰显然注意到这一趋势,推测这些盟友的退出可能为向乌提供地雷援助扫清障碍。 鉴于当前乌军地雷储备严重不足,若能获得北约国家的支援,再结合自主生产能力,便可在战场构建密集雷区,有效缓解防御压力。 从政治层面看,此举也是乌克兰向国际社会释放的战略信号,泽连斯基明确表示这是一项政治举措,目的是促使国际伙伴关注俄罗斯在战场使用反步兵地雷的情况,并特别强调这一问题对俄罗斯周边国家均具现实意义。 这种表述试图将议题扩大化,通过聚焦俄方行为争取更多国际舆论支持,强化自身“防御者”形象。 但这一决定的后续影响不容忽视,从人道主义角度,杀伤人员地雷的滥用必然加剧对平民的长期威胁,战事结束后,未清除的地雷将成为地区重建与民众生活的巨大隐患,滞缓战后恢复进程。 同时,作为公约缔约国主动退出,可能引发国际社会对乌克兰遵守国际规则意愿的质疑。尽管其以应对俄罗斯威胁为理由,但这种突破国际公约框架的行为,仍可能影响部分国家对乌的支持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