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与青山之间,四重高台托起一座气势宏伟的建筑群,这里是司马迁墓和祠。司马迁去世300多年后,汉阳太守殷济感念司马迁创作《史记》的伟大功业,在这里为司马迁修建祠堂。
司马迁以“秉笔直书”之志铸就《史记》,其身毁不废真言的风骨,凝成中国文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精神基因,千年未绝。在1000多年里,司马迁墓和祠经历了多次重修,有碑记载的达14次之多,重修的资金几乎都是韩城当地人自发筹集。
“我觉得山不高,但是到了那以后,你必须仰头,走到这我们应该有高山仰止的状态。我觉得先人建这个祠的时候,对于如何走向它、如何接近它是用心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冯远征说。
司马迁墓和祠不只是一个文物,它体现出中国人对圣贤景仰的最经典的营建模式。司马迁墓和祠四重高台,以99级石阶层叠相连,九为极数,暗合后人对他至高的敬意。拾级及顶,即见太史公墓。1000多年来,司马迁墓和祠静卧在山岗之上,望着不远处逶迤广阔的黄河。“文心当似水长流,风骨应如山永峙。”这正是历代文人诠释士大夫精神境界的经典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