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曹操的“头疼病”,绝不是人们猜测的脑瘤、脑积水,也不是什么偏头疼,而是现代人患的

曹操的“头疼病”,绝不是人们猜测的脑瘤、脑积水,也不是什么偏头疼,而是现代人患的一种常见病。 他发病时不是轻描淡写的头晕眼花,而是“头痛欲裂、心乱目眩”,坐不住、睡不成、话也说不了。 有一次开会,他刚批完一个奏章,突然脸色铁青,直接摔了手里的笔,整个人当场呆住。史书里说得明明白白,这不是偶发,是长期反复的剧痛。曹操怕的不是对手,是这个疼起来让人想死的病。 为了治病,他找来了华佗。针灸、开药都试了,治是治好了,但好不了几天,又犯了。华佗最后干脆说,想根治得开颅,把“风涎”放出来。曹操听了愣住了。这不是动点头皮,是开脑壳。他想想自己身份,哪能随便给人剖脑袋?再想想华佗来回推脱,也不说具体怎么操作,怀疑心顿起。接下来这事就熟了,华佗进了监牢,一命呜呼,曹操的病,也就此无药可治。 但问题来了,他到底得了什么病?几千年来,众说纷纭。有人说是脑瘤,有人说脑积水,还有说偏头痛的。这些说法听着有点道理,但细想都不对。脑瘤或积水不可能长时间稳定发作,更不会让一个人还能骑马征战、批阅奏章几十年。 偏头痛呢?倒是有点像,但曹操的痛并不只是头一边发麻,也不止于恶心畏光。他曾因为剧痛“夜不能寐”“发则不能语”,这不是单纯的偏头痛能解释的。现代医学把这种表现对照下来,发现最吻合的,叫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名字听着文雅,其实跟脸痛关系大得很。这是一种神经问题,痛起来像电击、刀割,一秒能炸掉人半边脸。有患者说,这种痛感比生孩子都猛,来得突然,走得也不快。发作时整个人会僵住,甚至想直接撞墙。关键是,这种痛会反复,每次发作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一天能来几十次,没规律,说来就来。 更巧的是,2017年考古专家潘伟斌挖掘曹操高陵时,在他的牙齿上发现严重龋坏,部分牙齿烂到根,牙神经裸露。牙齿烂到这个程度,最容易引起的就是三叉神经痛。这也正好解释了曹操那种突发剧痛、间歇缓解、反复发作的症状。他痛的不是脑袋,是牙传的。疼起来能串脸、串眼、串脑袋,痛得人恨不得把半边头切掉。 为什么华佗没看出来?其实在两千年前,没有现代口腔解剖概念,牙痛还经常被当成“风邪入脑”。华佗用的是针灸压痛点,暂时缓解了神经兴奋,但没能处理根源。开颅的提议,其实可能是想沿“脑风”说法放气,治“风涎”这种古代病理想象。但在今天看来,真要治这病,拔牙、打封闭针、服用抗癫痫药、必要时做手术才是正道。华佗再神,也不可能靠银针治断根。 曹操为何会有这类牙病?不光是体质问题。他从年轻起就四处征战,吃喝靠野外,口腔清洁靠天意。长期咀嚼干粮、摄糖过量,加上缺乏牙刷牙膏,牙齿出问题很正常。烂牙不治,久拖成疾,刺激神经,也就成了这种“头风病”。 更深层的原因在心理压力。他的头痛,多发在决策重大战役前后,比如官渡之战、赤壁战败之后。疼得越厉害,他越不能停。有人说他疑心重,那是被疼出来的。一个人长年被一件无法解决的事折磨,不信任何人,也是自然反应。他坐在朝堂,看着文臣武将,别人只看到他睥睨天下,没人看到他背后频繁痛到闭眼深呼吸。他用“疑”做盔甲,是因为“痛”逼得他无路可退。 这种生理与心理双重压迫,让他在历史中显得更真实。他不是完美的“枭雄模板”,而是一个扛着剧痛还能下令调兵、还能亲征山河的老头。他的命长,不是因为身体强,而是意志硬。头痛折磨几十年,他照样在位二十年,治理北方,打下魏国基业。他的成就,不是没病时干出来的,而是咬牙忍着做出来的。 所以,不用神化曹操,也不用浪漫化华佗。一个人的牙病能引发终身痛苦,一个时代的名医也有看走眼的时候。我们今天再看这段历史,不是要判断谁对谁错,而是能用现代视角重新理解当年的苦。当一个人面对日复一日的“天下第一痛”,还能指挥若定,那不是天赋,是撑出来的。 总结一句,曹操的“头疼病”,是牙疼引发的三叉神经痛。不是神仙病,也不是帝王专属病,是今天地铁站里、写字楼里,很多人都会经历的通病。他之所以成了“枭雄”,不是没得病,而是痛着还能做事。生在乱世,被疼追着跑,他没躲,没歇,只是继续跑下去。这大概也是历史,最能打动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