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个国家开始站队,美国这才意识到,中国布局12年的大棋局已经成型。当全世界还在争论“一带一路”到底是什么时,美国匆忙推出“印太经济框架”来应对。很多人认为中国只是在修路架桥、白花钱,其实这种想法太天真了。 十二年前,当“一带一路”倡议初次进入西方世界的视野时,舆论的反应近乎一致,普遍将其描绘为一项不计成本的形象工程。 但十二年过去,现实讲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故事,全球已有超过150个国家与中国签署相关合作文件。 曾经濒临破产的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如今已是地中海第一大港;横贯亚欧大陆的中欧班列,累计开行数量也早已突破6.5万列,切实地重塑全球经济的版图。 同时,美国也推出了自己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不过,这个框架看起来更像一个迟来的应对,其成员国构成也颇为微妙。 在其13个初始成员国中,越南、印尼等国家一边与美国签署协议,另一边却也将中国稳稳地放在最大贸易伙伴的位置上。 更有说服力的数据是,中国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额几乎是IPEF成员国贸易总量的三倍。 这种局面下,地缘博弈的天平正在发生变化,这盘布局十二年的棋局行至中盘,其深远影响才刚刚开始显现。 陆路交通的骨架在不断延伸,中老铁路通车后,直接将老挝的GDP增速推高,邻国泰国也因此加紧了与中国就铁路延伸线的磋商。 海洋动脉同样被激活,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的复兴便是最好的证明,而在广袤的亚欧大陆上,中欧班列的汽笛声不绝于耳,成为连接两大洲的经济大动脉。 这张宏大网络所承载的,远不止于传统的基建,在乌兹别克斯坦的沙漠里,大片光伏板汇聚成蓝色的海洋,每年可提供24亿度清洁电力;在哈萨克斯坦的草原上,巨大的风力发电机也在不断刷新着发电记录。 这些项目并不是孤立的工程,而是一张日益精密的巨网上的节点,将世界各地的经济体紧密地联系起来。 伴随这些基础设施项目,中国的电网标准乃至移动支付生态,正被越来越多的合作国家借鉴与采纳。这是在战略性地构建无数条“数字丝绸之路”,将眼前的投资,转化为未来数十年的商业布局。 这种合作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基建范畴,进而重塑着全球的产业链,中国打出的是一套“基建+产业”的组合拳。 这种“铁路铺到哪,供应链就跟到哪”的模式,展现了以基础设施带动产业集群的协同效应,甚至在中吉乌铁路尚未正式动工时,跨境电商企业就已开始提前在中亚布局海外仓,这种前瞻性与深度融合的战略,恰恰是许多国家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 也正因如此,“一带一路”已悄然成为影响全球供应链重组的关键变量,这就解释了为何一些西方七国集团(G7)的政客们,一边高喊着对华“去风险化”,一边却在实际上不断加深对中国市场的依赖,他们言行不一的背后,是无法回避的商业现实。 “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合作哲学是“伙伴,而非主宰”,中国既没有像前苏联那样输出意识形态,也没有像美国那样动辄以武力或制裁开道。 逻辑很简单:基于“你有需求,我有方案”的务实理念,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这种合作不预设敌人,也不寻求排他性的小圈子,而是希望共同发展。 信源: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