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孝昌县冯山社区积极探索新时代基层治理新路径,以"以法治为基、德治为魂、自治为根"为核心理念,创新构建"三维联动十六字工作法",将普法依法治理深度融入矛盾化解全过程。通过"以法树威、以证服人、以算促和、以情化怨"的实践路径,实现从个案调解到体系化治理的升级,为基层社区普法依法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冯山方案"。
一、矛盾化解中的普法实践,从个案突破到法治赋能
冯山社区某街足康店因经营产生的药味与噪音污染,引发店主与楼上住户的激烈冲突,暴露出基层社区治理中法律意识淡薄、相邻关系处理失范等共性问题。社区在花园司法所指导下,创新运用"十六字工作法",通过多部门联动实现"法律条文实践化、普法宣传场景化、依法治理精细化"。
环保部门出具的检测报告显示,尽管排放指标未超标,但药味刺激性与噪音分贝已构成《民法典》第294条界定的"合法的不可容忍侵入"。这一法律认定成为调解的关键突破口,既纠正了店主"合法经营即无责任"的认知偏差,也避免了住户"以闹维权"的非理性行为。城管部门现场勘测后提出"空调移机需距居民楼3米以上"等专业建议,将抽象的法律条文转化为具体的整改标准,使普法宣传与纠纷化解实现有机融合。
社区房屋租赁委员会调取的三轮土地确权档案、租赁合同等证据链条,清晰界定了房东在房屋用途变更中的告知义务,以及店主在经营活动中的环境注意义务。这种"以证服人"的工作方式,使《民法典》中关于相邻关系、租赁合同的法律规定,通过具体证据得以具象化呈现,有效提升了普法的说服力与公信力。该纠纷从激化到和解仅用7个工作日,较同类纠纷平均耗时缩短67%,成为基层普法依法治理的典型案例。
二、"三治融合"工作机制,刚柔并济的治理范式创新
冯山社区构建的"法治+德治+自治"三维联动机制,在足康店纠纷调解中展现出显著成效。该机制以法治明确行为边界、以德治软化矛盾对抗、以自治激发治理活力,形成了系统完备的社区普法依法治理体系。
(一)法治维度,数据化普法强化行为边界
社区片警创新采用"三维算账"工作法,为店主列出每日因纠纷导致的退卡损失800元、停业风险1200元等具体数据;向住户说明持续冲突可能产生的每月600元医疗支出及5000元/学期的补习费用;通过播放《民法典》第294条动画解读与同类纠纷刑事案例,让双方直观认识到"对抗不如共赢"的法律后果。这种"以算促和"的普法方式,将抽象的法律责任转化为可感知的经济数据,使普法宣传更具实效性。经测算,店主若立即整改可减少损失约3.2万元,住户可避免1.1万元额外支出,数字化的成效指标为调解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德治维度,乡土智慧软化矛盾坚冰
社区邀请退休教师作为"社区权威人士"介入调解。退休教师通过讲述"十年邻居情比金"的互助往事,如店主曾为住户孙女提供免费足浴券、房东帮忙协调装修水电等细节,用"一个巴掌拍不响"的朴素道理,唤醒当事人的邻里情感。这种"以情化怨"的工作方法,使《民法典》倡导的"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相邻关系原则,通过具体情感纽带得以落实,有效软化了双方的对立情绪。在情感共鸣下,店主主动提出"晚9点后静音服务"的整改方案,住户也撤回了投诉,实现了矛盾的和谐化解。
(三)自治维度,公约力量激活治理动能
社区物业与租赁委员会拿出《小区商业经营管理公约》,指出店主"未按公约提前公示经营项目"的疏漏,同时协调房东将三楼房屋以市场价60%的租金租给住户,通过"空间置换"方案解决实际问题。这种"以自治为基"的治理方式,将普法依法治理与社区自治有机结合,形成了"居民自我管理、矛盾自我化解"的良性机制。目前,社区已培育156名"法律明白人",其中32人成为各楼栋普法"领头雁",带动社区自治能力显著提升。
三、"四轮定位"精准施策,数字化驱动治理升级
冯山社区在足康店纠纷中,创新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普法依法治理效能,实现从传统经验治理向现代精准治理的转变。通过法律、经济、情感、制度四个维度的精准定位,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治理体系。
(一)法律定位,检测数据锚定权利边界
环保部门委托第三方机构出具的药物成分检测报告、噪音分贝监测数据等科学证据,为《民法典》第294条的适用提供了量化支撑,使"合法不可容忍侵入"这一抽象法律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数值标准。如明确65分贝为噪音限值、1.5倍成分为耐受值等,让法律条文更加清晰可感。这些检测数据不仅为纠纷调解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后续类似问题的处理树立了明确的法律标杆。
(二)经济定位,成本测算引导理性选择
社区制作的"纠纷成本测算表"成为调解的重要工具,表中清晰列出双方在不同情况下的经济得失。这种数字化的"以算促和"方式,使普法宣传从定性教育转向定量引导,显著提升了当事人的法律认同度。在明确的经济数据面前,双方迅速达成共识,推动整改方案3日内落地实施,有效提高了纠纷解决效率。
(三)情感定位,记忆唤醒重塑邻里信任
社区巧妙运用情感纽带化解矛盾,通过播放住户孙女"高考需安静"的音频、展示社区互助活动照片等方式,以"隔代亲情""十年邻谊"为情感锚点,唤醒双方的邻里情谊。这种情感化的调解方式,促使店主主动赠送空气净化器,住户撤回投诉并书面致歉,实现矛盾化解从"法律强制"到"情感认同"的升华,为构建和谐邻里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制度定位,案例转化构建长效机制
社区将足康店纠纷化解经验提炼为"邻里纠纷调解手册",在219个居民网格推广,带动同期噪音类纠纷调解成功率提升53%。同时,开发包含10大维度32项指标的"法律体检套餐",为47家企业开展"法治体检"并出具风险提示书23份。这种"以案释法、以检促改"的普法方式,使企业在解决具体法律问题的同时,提升了整体合规管理水平,推动普法治理从个案处置向制度构建升级。
四、治理效能体系化呈现,从实践创新到范式输出
冯山社区通过"三治融合"与"四轮定位"的有机结合,实现基层治理三大突破,一是将《民法典》相邻权规定转化为"空调移机3.5米""隔音棉50mm厚"等12项具体技术标准;二是构建"社区-网格-楼栋"三级普法网络,培育156名"法律明白人"组成楼栋普法队;三是创新"法治茶馆"议事会等6大自治载体,使"秸秆禁烧顺口溜""装修静音公约"等民间智慧转化为普法实践。
该模式推行半年来,社区相邻权纠纷投诉量下降65%,商户合规经营率提升至92%,形成"调解一案、普法一片、治理一域"的基层法治建设新范式。社区制作的"邻里纠纷调解手册"已在全县范围内推广,为其他地区基层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冯山社区的实践表明,基层社区普法依法治理必须坚持"法理情"融合的工作理念,将法律的刚性约束、道德的柔性引导与居民自治的内生动力有机结合,才能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下一步,冯山社区将继续深化"三治融合"与"四轮定位"工作模式,推动普法依法治理与社区治理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法治社区建设贡献更多基层智慧和力量。(供稿人:孝昌县司法局副科级干部王行勇15907297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