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与中国划清界限,武器装备采购严禁任何中国零件!印度又“较真”了。 据《今日印度》7月2日报道,印度国防部启动了一项军购大审查,核心目标不是别的——专挑中国零部件开刀。不论是武器整机、通信设备,还是战场无人机,只要被查出含有“中国制造”,一律叫停、严审、换货。 这种操作怎么看都像是“一刀切”的政治秀,动机不是出于技术安全,而是出于地缘政治。 问题在于,现实远比口号复杂得多。
首先,就连印度自己也承认:早在几年前,印度就提出要“军工国产化”和“去中国化”,但不少军火公司依然“偷偷进口中国零件”。为什么?因为中国产品便宜、稳定、成熟,而且能快速交付。 你要性能,它能给;你要性价比,它更不在话下。说白了,中国零部件打的是“能力牌”,不是“情怀牌”。 印度这次要重点排查的一个方向是无人机供应链。值得玩味的是,今年2月,印度刚取消了一个采购400架无人机的大单——理由也很“纯粹”:里面用了中国零件。 也就是说,不是产品不好,也不是价格高,而是“身份不纯”。技术层面合格,政治层面不合格。
更讽刺的是,美国都没做到全面“去中国化”。2024年,美国军方被曝采购用来造F-35战机的磁性材料中,依然有中国稀土。而且去年,美商务部还为“军工用途”向中国多次申请“关键矿产供应保证”。连美国都不敢把话说死,印度却铁了心“自绝供应链”? 别忘了,印度现在还在追求“国产化替代”。但问题是,印度的军工制造业连本国军队的需求都难保质量——自造的“阿琼”主战坦克服役多年却缺乏实战信誉,自研步枪“INSAS”更是出了名的“战场闹心货”。
你要“去中国化”,先得有“能替代的货”。不然只能陷入“既不信中国,也不信自己”的困局。 所以说,印度这波审查,其实反映的是一种地缘焦虑:既怕被中国“卡脖子”,又无力自我解放。嘴上喊着“战略自主”,行动上却满是“资源焦虑”。 “与中国脱钩”这四个字,说出口很轻松,能不能撑住代价才是检验政治意志的真功夫。
你怎么看印度这次排查中国军工零件?是战略独立的开始,还是政治正确压过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