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一小伙,迫于生活压力去往吉尔吉斯斯坦,承包300亩农地种蔬菜,竟被当地包工头看中做女婿,硬要把小12岁的女儿嫁给他。二人结婚后,几乎很少交流,但生下两个漂亮的女儿。 清晨六点,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的田野里,35岁的李磊正教5岁的女儿娜塔莎识别西红柿的成熟度。小姑娘一边摘菜一边用流利的中文喊着"爸爸",金发碧眼却说着地道的山东话。 这个来自菏泽曹县的农村小伙,八年前带着18万元卖房钱和满腔热血来到异国他乡。如今,他不仅拥有300亩菜地,还收获了一个混血家庭和年收入60万的事业。 2016年春天,在村里人的质疑声中,李磊做了人生最重要的决定。 他卖掉祖宅,带着父母踏上了前往中亚的火车。" 国内一亩地年租金要1000多,这里只要200多,而且一租就是15年。"回忆起当初的选择,李磊依然觉得这是最明智的投资。 初到吉尔吉斯斯坦的日子并不容易,语言不通让这个山东汉子吃尽苦头,买菜要靠比划,谈生意全凭一本破旧的《俄语速成》。 当地华侨商会的张建国至今还记得,"小李刚来时连最基本的'你好'都说不利索,经常在菜市场闹笑话。" 转机出现在2017年秋收时节,负责农场基建的包工头阿利姆江被这个中国小伙的勤劳打动,竟然主动提出要把女儿法丽达介绍给他。" 当时我懵了,连人家姑娘长啥样都不知道。"李磊笑着回忆道。 19岁的法丽达却对这个踏实肯干的中国男人产生了好感,2018年5月,两人在比什凯克正式登记结婚。婚礼上,李磊特意从老家运来20箱白酒,而岳父则按照当地习俗准备了整只烤羊。 新婚之夜,这对新人面面相觑,一个不会吉尔吉斯语,一个不懂中文,只能靠手机翻译软件"对话"。"那时候她想吃苹果,在手机上打了半天字,我才明白过来。"李磊说起这些往事依然忍俊不禁。 真正的改变从大女儿出生后开始。法丽达跟着婆婆学包饺子、做大包子,李磊则向岳母讨教抓饭的秘诀。 渐渐地,这个家庭形成了独特的中亚风味:厨房里既有擀面杖也有烤馕坑,春节贴对联,纳乌鲁兹节(中亚新年)也要庆祝。 李磊的农场也在这几年间快速发展,他引进的山东种植技术让蔬菜产量比当地农户高出30%,白菜、胡萝卜、西红柿远销到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 中国人种菜确实有一套,"当地农户乌马尔常常来李磊的农场"取经","他们舍得投入,也更精细。" 如今的法丽达已经能说一口流利的菏泽方言,和婆婆聊天毫无障碍。李磊的吉尔吉斯语也进步神速,尤其是讨价还价的词汇特别丰富。" 最常用的就是'арзан'(便宜点),"李磊得意地展示着自己的语言天赋。 两个女儿在比什凯克的国际学校就读,既学中文也学吉语。 每年暑假,李磊都会带着妻女回山东老家,让孩子们感受中国文化。" 她们是真正的国际化二代,"李磊说,"将来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优势。" 农场的成功也带动了周边的中国农户,据了解,像李磊这样在吉尔吉斯斯坦从事农业的中国人已经超过1000人,他们中有30多户都娶了当地姑娘,形成了独特的中吉家庭群体。 "刚开始村里人都说我疯了,好好的日子不过,跑这么远受罪。" 李磊看着远处正在田间忙碌的妻子,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现在他们都羡慕我,说我捡了个大便宜。" 法丽达用带着山东腔的普通话招呼女儿们回家吃饭,夕阳下,这个特殊家庭的身影显得格外温馨。 从语言不通的陌生人到相濡以沫的夫妻,从300亩荒地到年收入60万的农场,李磊在异国他乡不仅种出了事业,更收获了爱情。 "要说成功的秘诀,就是踏踏实实做事,真心实意待人。"李磊擦了擦额头的汗珠,继续弯腰侍弄他的菜园。在这片中亚的土地上,一个山东汉子用勤劳和真诚播种下了希望,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信源: 《丝路新观察》 [狗头]K0701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