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国庆阅兵,一名年轻少尉站在天安门观礼台上,毛主席好奇询问他名字后,大笑道:“原来你就是那个口出狂言之人!”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3年国庆,天安门城楼上站着一位年轻少尉,毛主席的目光越过人群,偏偏就落在了他身上,当问清名字后,毛主席竟开怀大笑:“原来你就是那个口出狂言之人!” 这句玩笑般的赞叹,让年仅23岁的“庞国兴”成了全军焦点,而他那句“狂言”,也的确石破天惊。 事情得从一年前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说起,当时,庞国兴所在的战斗小组在穿插任务中与大部队失联。 这要是换了别人,可能会选择隐蔽等待救援,而庞国兴和另外三名战友一起合计,干脆在敌后大闹一场。 他们在印军阵地间神出鬼没,专找炮兵阵地,打完就跑,换个地方接着打,连着三天三夜,四个人孤军深入十五公里,硬生生端掉了印军两个炮兵阵地,缴了七门大炮,顺手还击毙了七名印军校官。 在战后写报告时,别人都在总结经验和教训,而庞国兴却只写了句大实话:“敌人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向我还击。” 当这话传到北京,毛主席拿着报告看了又看,笑了又笑,这哪里是狂言,分明是一个战士最朴素的战斗逻辑,在战场上,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敌人不投降,就必须消灭敌人。 而庞国兴的这份底气,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从苦难里淬炼出来的,他老家在陕西子洲,在他七岁那年,国民党军队闯进村,抓走了父亲,抢光了家产,母亲因此哭瞎了眼,一病不起。 这一刻起,家里的重担,就落在他的肩上,他光着脚在山坡上放羊,脚底冻裂的血口子,磨砺出他一身的倔强,在他眼里,有恩于他的,拿命去报;欺负他的,拼死去干。 直到1948年家乡解放,给了他读书识字的机会,这个昔日的放羊娃,白天在地里拼命干活,晚上就着油灯苦读,他把旧社会的苦和新社会的甜,看得分明,也记得真切。 到了1959年征兵,庞国兴放下锄头就跑去报名,征兵干部看他个子不高,有些犹豫,但他急得当场就要跟人比试力气,正是这股子不服输的劲头,最终让他穿上了军装。 到了部队,他更是把这股劲头发挥到了极致,为了训练投弹,胳膊肿得像馒头,他半夜还偷偷加练;为了练腕力,他往兜里揣石头,走到哪儿练到哪儿。 新兵训练结束后,他的手榴弹投掷距离从二十多米硬生生提到了五十米开外,他成了连队里公认的“全能人物”,什么任务交给他,就没什么完不成的。 正是这种从苦难中生长出来的坚韧,和对新中国最真挚的热爱,塑造了他那套简单而强大的行事准则。 所以,当他在战场上说出“敌人胆敢向我还击”时,他不是在夸口,而是在陈述一个在他看来天经地义的事实。 因为这份战功,庞国兴站上了天安门,当选了人大代表,还被保送进军校深造,所有人都觉得,这颗将星前途无量。 然而,命运弄人,1965年,在一次手榴弹实弹训练中,一名新兵过于紧张,拉了弦的手榴弹竟脱手掉在脚边,在这危急时刻,庞国兴没有丝毫犹豫,快速扑过去,将那名吓傻的战友猛力推开。 手榴弹一声炸响,庞国兴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3岁。 他躲过了敌人的枪炮,却没能躲过训练场上的一场意外,他的牺牲,不是在冲锋陷阵的路上,而是在保护战友的瞬间。 这也恰好印证了他一生的逻辑:无论是对敌人还是对同志,他都做得纯粹、彻底,但庞国兴的“狂言”,其实一点也不狂。 它背后,是一个从旧社会底层爬出来的青年,对侵略者的极度蔑视,和对保卫新中国的绝对自信。 而这种精神内核,不是靠说教灌输出来的,是苦难与感恩共同浇灌出的结果,它简单到只有一句话:谁欺负我们,我们就收拾谁;谁有危险,我们就保护谁,这,或许就是那个时代中国军人最真实、也最强大的样子。 【信源】庞国兴——中国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