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49年,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在湘潭的一个码头正在寻找她的儿子,就是这个时候

1949年,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在湘潭的一个码头正在寻找她的儿子,就是这个时候,46军的军政委走了过来并说道:“我认识您的儿子,他现在是解放军的副军长”。 1949年9月12日下午,湘潭码头3号泊位,一位白发老妇连续第七天出现在这里。她挎着竹篮,里面装着几块发硬的米糕,逢人便问:“同志,见过我崽王树声吗”? 这位老妇叫罗菊英,儿子王树声1935年被国民党抓壮丁,一去就是14年。湘潭解放后,村民告诉她“解放军里有很多湘潭伢子”,她便每天守在码头,希望能碰到儿子。 46军政委李中权检查后勤工作时注意到了她,老妇的眉眼让他想起了新任副军长王永胜,两人竟有七分相似。李中权心头一颤,蹲下身问:“老人家,您儿子左眉上是不是有道疤”? 老妇瞬间攥紧竹篮,眼泪夺眶而出,她颤抖着从怀里掏出一张泛黄照片,上面是15岁的王树声,穿着对襟褂子的模样。李中权红着眼说:“王副军长在醴陵整训,我马上派人接他回来”。 王永胜就是王树声,1935年被抓壮丁后,他被迫加入国民党军队。1945年在辽宁营口,他率全连180人起义投奔东北民主联军,成为那一批起义官兵中职务最高的。 1947年四平攻坚战,王永胜带领突击队七次冲进市区,左眉上的疤就是那时被弹片划伤留下的。这道疤成了母亲认出他的唯一标记。四平一战,他所在的师伤亡2300多人,许多战友再也没能回家。 北平和平解放后,这个当年的放牛娃因战功卓著升任46军137师副师长,渡江战役后,又被提拔为副军长,时年29岁。从被抓的壮丁到解放军高级指挥员,他用了14年。 9月14日清晨,王永胜接到急电,乘吉普车从醴陵赶回湘潭,汽车刚停在码头,他就看见了那个熟悉的身影。距离母亲还有二十步时,这位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将领突然跪了下来。 “娘!”一声撕心裂肺的呼喊划破码头的嘈杂,围观的上百名战士和群众瞬间安静下来,只有湘江的波浪轻拍着停泊的船只。罗菊英颤抖的手抚摸着儿子眉骨处的伤疤,20年的思念在这一刻爆发。 随军记者按下快门,记录了这个历史瞬间,照片中,母亲布满老茧的手紧握着儿子胸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标识。背景是46军的标语:“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战争让无数家庭骨肉分离,也让无数母亲在漫长的等待中白了头。罗菊英是幸运的,她等到了儿子归来。但更多的母亲,终其一生也没能再见到被战争带走的孩子。 历史总是充满巧合,1935年,15岁的王树声正是从湘潭码头3号泊位被押上壮丁船。14年后,已是解放军副军长的他,在同一个地方与母亲重逢,完成了对自己也是对母亲的救赎。 王永胜后来参加了抗美援朝,在朝鲜战场上指挥过多次战斗。回国后历任军长、军区副司令员等职。无论职务如何变化,他每年都会回湘潭码头看看,在那里放一束花。 2005年5月,王永胜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按照他的遗嘱,骨灰被撒在了湘潭码头水域,他曾对儿女说:“那里有我生命中最漫长的等待,也有最珍贵的重逢,更有那些没能回家的战友”。 如今的湘潭码头早已换了模样,但那个3号泊位依然在。每年清明节,都有人在那里献花,纪念那个感动了一代人的重逢。那张黑白照片,也成为解放战争时期军民鱼水情的经典见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战争可以分离骨肉,但分不开血脉亲情,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无数像王永胜这样的青年,被迫离开家乡投身战场。他们用青春和热血,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也换来了千万个家庭的团圆。 (本文主要信源:《第四野战军战史》(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中国共产党湘潭历史·第二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中央档案馆《解放战争时期军民关系档案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