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88年,14岁的小英雄赖宁因救火而壮烈牺牲,谁料后来不仅他的雕像被拆除,英雄

1988年,14岁的小英雄赖宁因救火而壮烈牺牲,谁料后来不仅他的雕像被拆除,英雄事迹被教科书删除,就连其照片也被学校摘下,这是为何? “你还记得课本里那个救火的小英雄赖宁吗?”这句话唤起了许多人对那个英勇少年的记忆:在救火过程中,赖宁不畏艰险,奋勇向前,用自己稚嫩的身躯与凶猛的火势搏斗。他和成年人一样,奋力地用树枝扑打着火焰。 然而,大火最终还是带走了赖宁年轻的生命。当大火被扑灭,人们找到赖宁时,他已经壮烈牺牲。他的英勇行为深深触动了万千民众。随后,赖宁被追授“英雄少年”的光荣称号,其事迹得到广泛传扬,甚至被收录进小学教材,成为了全国少年敬仰的精神楷模。 在那个信息传递尚不便捷的年代,赖宁的事迹通过课本深深烙印在少年心中,他的精神力量鼓舞着大家面对挑战要勇于担当。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突然意识到要对未成年人多一些保护,与此同时一系列关于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法规也被逐步完善。因此,大家对于让孩子们奋不顾身地参与危险活动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大家发现,未成年人对危险的认知和应对能力有限,如果一味地宣扬未成年人像赖宁那样直接参与危险的救火行动,可能会让孩子们争相模仿,盲目地冲向危险,从而导致更多不必要的伤亡。 就比如湖南曾发生6岁男童模仿电视跳伞情节坠楼重伤的案例,更有儿童为救落水同伴导致多人溺亡的惨剧,恰好印证了大家的担忧担忧。因此法律与教育政策开始转向——生命价值高于一切,未成年人应该优先保障自己的安全,他们才是国家的未来,所以这才决定将小英雄赖宁的事迹从教科书中删除。 不过其实真正的问题或许在于我们如何定义英雄,曾有人痛心指出:赖宁精神的重点在于“胸怀大志、全面发展”,却被狭隘的归结为一场火灾中的牺牲。当宣传只聚焦于“赴死”而非“担当”,榜样教育便偏离了本质。 如今,大火中逆行消防员的背影,疫情中少年派送口罩的双手,都是赖宁精神在当代的延续。我们所希望的是孩子们在遇到危险的时候能够在保全自身的情况下再考虑见义勇为,而不是遇到事情就一个劲儿地往前冲,这对于每一个家庭而言都是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毕竟再多的荣誉也弥补不了失去孩子的悲伤。 尽管赖宁的事迹曾经历波折,但他仍是我们心中无可替代的英雄。他的精神将永久激励我们,在追寻美好生活的征途上无畏前行。而我们也有使命,要用更为理性而有效的方式,将这份精神传递给后代,让英雄的光辉永续长存。 信息来源: 中国青年报丨《赖宁这个精神符号过时了吗》 文丨小王 编辑丨史叔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64
用户10xxx64 1
2025-07-04 01:27
20年以前在绵阳的南山烈士陵园有赖宁的事迹,很奇怪因为展览厅应该只展出绵阳的烈士,但赖宁扑打山火是在石棉的事情,原来赖宁的父母是绵阳人,赖宁死后也调回绵阳工作了。所以,我知道赖宁的事迹,估计很多人并不晓得赖宁是谁。我认为赖宁应该算是个英雄,但是现在包括绵阳的烈士陵园早都把他排除了。毕竟他灭火被山火烧死时,才14岁,还是未成年人。国家不在宣扬他的事迹,目的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是社会进步,倒不是对他的否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