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础”学员用三四天的时间就能摇身一变,成为“医美从业者”?
近期据媒体报道,有所谓的“医美速成培训班”打出“零基础培训”“包教会”“推荐就业”等口号,声称几天内即可掌握医美技术,摇身一变即可成为“医美从业者”。在培训过程中,培训师向学员鼓吹医美行业能快速致富,日收入无上限。课程内容涵盖理论学习、针剂注射实操,甚至包括朋友圈经营、吸引顾客及应对投诉等。在明知药品有毒性风险的情况下,培训师还公然在速成班上传授着规避和应对执法部门检查的技巧。
据“医美速成培训班”销售人员介绍,课程学时仅3至4天,只要交了学费,无需考试就可获得“技能证书”。经核查,证书标注网址无医美专业内容,联系电话无法接通,相关机构在信用信息平台未备案,1233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咨询服务热线也证实了无该技能认定。一番调查下来,媒体记者也找不到一个真实存在的开展培训业务的合法经营主体,也都没有经过合法注册。
把非法行医包装成致富捷径,这样的医美速成培训班大肆“量产”所谓的“医美从业者”,完全置消费者生命健康于不顾,同时也在严重扰乱市场秩序,必须予以严查重处。
那么,医美速成班无资质招生、虚假宣传、发假证等行为,涉嫌违反哪些法律规定,组织者或承担哪些法律责任?学员在未取得合法资质的情况下从事医美操作,一旦出现医疗事故,会因为不知晓被误导而免责吗?
一起来看《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邵颖芳律师的专业解读!
1、医美速成培训班无资质组织培训公开招生收费、虚假宣传以及颁发假证等行为,违反了哪些法律规定,培训班组织者可能面临怎样的法律制裁?
这其实是一个“无资质培训+假证+教唆犯罪”三位一体的违法行为,对于“零基础速成”“包就业”的宣传明显属于虚假广告,违反广告法第四条,“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的规定,或面临高额的行政处罚。培训班无资质组织医美技术培训的行为,涉嫌非法经营,可能构成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非法经营罪;组织者虚构“轻医美操作师证书”效力,涉嫌欺诈,可能构成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罪;使用“中国”字头机构的伪造证书及非法认证的行为还涉嫌构成刑法第二百八十条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证件罪;组织者教授学员规避监管、违法注射肉毒素等非法行为还涉嫌教唆违法,可能构成刑法第二百九十五条传授犯罪方法罪以及刑法第三百三十六条非法行医罪的共犯,以上多项涉及的刑事罪名可以单处或者数罪并罚,按照各罪名的法定刑罚,最高可能判处无期徒刑。
2、学员在未取得合法资质的情况下从事医美操作,一旦出现医疗事故,需承担何种法律责任?因轻信培训班宣传,其自身的权益如何通过法律途径维护?
学员在未取得合法资质的情况下从事医美操作,若发生医疗事故,可能需要承担以下几方面的法律责任:
首先是民事赔偿,如果受害人以侵权为由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学员可能需要向受害人承担因侵权所产生的损害赔偿金。
其次是行政罚款,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规定,禁止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执业,违者最高处违法所得20倍罚款,根据医师法第五十九条之规定:“违反本法规定,非医师行医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责令停止非法执业活动,没收违法所得和药品、医疗器械,并处违法所得二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违法所得不足一万元的,按一万元计算。”因此,学员所在的机构及个人均有可能面临罚款的行政处罚。
最后是刑事责任,若造成就诊人严重损害的将构成非法行医罪,根据刑法第三百三十六条之规定:“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非法行医,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造成就诊人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如若有因轻信培训班宣传的学员,造成自身的权益受损的,可以要求组织者全额退还学费,可以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投诉培训班或向卫健部门举报培训班非法行医,最后可以通过向公安机关提供涉嫌诈骗、非法行医或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的线索。
同时要提醒学员的是,一旦因为被误导而造成他人人身损害涉及刑事犯罪的,其本身是不会因为不知晓被误导而免除刑事处罚,《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第十一条规定,医美主诊医师需具有执业医师资格和从事相关临床学科的工作经历,负责实施美容外科项目的主诊医师不仅要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还要具备6年以上的临床经验,即“技能证书”≠行医许可。人社部门认可的医美类职业仅涉及美容师(生活美容),与医疗美容无关,医疗美容本质是医疗行为,需要具有执业医师资格,并经执业医师注册。
3、消费者若不慎接受了速成“医美从业者”的服务,导致身体损害或财产损失,消费者该如何维权?
若不慎接受了无执业医师资格人员提供的医疗美容服务,消费者有以下几方面维权途径:
首先,消费者可依据民法典关于医疗损害责任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关于欺诈的有关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操作者及所在机构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其次,消费者可向卫健部门举报非法行医或向市场监督部门投诉医美机构虚假宣传。最后,如若消费者的人身和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可以收集医美机构涉嫌诈骗、非法行医的罪证,并向公安机关报案。
在此呼吁广大消费者在接受美容服务时,需要提升自身的认识,区分生活美容与医疗美容的差别,所谓生活美容通常都是那些通过非侵入性手段的美容,例如平时在美容院操作的护肤、按摩、美发、美甲等保养,是不破皮、不刺穿皮肤的操作。一旦涉及运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等医学技术方法对人体进行所谓的修复或再塑,则归属于医疗美容范畴,例如注射玻尿酸、注射肉毒素、激光脱毛、隆胸、线雕、光子嫩肤等。
医疗美容则属于医疗行为,法律要求提供这类服务的人员需要具备医师执业资格,而且必须在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内进行。五星级宾馆、美容院或者上门在家进行操作都是违反法律规定的,而且往往过程中还有可能涉及非法渠道来源的肉毒素、玻尿酸等国家禁止使用的未获批药品及医疗器械,所以在接受医疗美容服务时,注意查看提供服务机构及人员的资质,建议公众通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或“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平台查询医美机构美容医师资质以及药品医疗器械批号等,避免权益受损,造成终身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