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俄罗斯向印度订购24艘巨轮,价值十亿美元,它为何不找中国买呢?有人说这是俄罗斯干

俄罗斯向印度订购24艘巨轮,价值十亿美元,它为何不找中国买呢?有人说这是俄罗斯干得最不厚道的一件事,他们计划花费大价钱进口巨轮,可是没有选择中国,偏偏选了印度,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印度到底能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了严厉制裁,尤其在能源领域,限制了俄罗斯对欧洲的油气出口。欧洲市场的封锁使俄罗斯不得不调整能源出口方向,积极开拓亚洲市场。 中国和印度作为亚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成为俄罗斯能源出口转向的重点对象。 尽管俄罗斯与中国之间已有“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的合作,能够实现陆路输气,但对于印度这样的南亚国家来说,天然气管道不具备可行性,海上运输成为必然选择。而海运的核心在于拥有足够数量且技术先进、适应多变海况的货轮。 然而,俄罗斯长期以来的造船产业发展并未达到满足大量远洋运输需求的水平。随着对亚洲市场海运需求激增,俄罗斯自身的造船能力显得力不从心。 据统计,2023年俄罗斯对亚洲的海运出口增长了70%,包括液化天然气(LNG)、石油和煤炭的远洋运输需求大幅上升。为了弥补造船缺口,俄罗斯不得不选择进口货轮,寻找外部合作伙伴。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造船国,2023年占据了全球船舶订单的60%。中国造船厂技术先进、规模庞大、交付稳定,理应是俄罗斯的首选合作对象。 然而,中国造船业目前面临产能过载的问题,主要造船厂的订单排期已排至2028年,短期内无法满足俄罗斯紧急的交付需求。此外,中国船厂部分关键设备,如导航系统和发动机控制芯片等,仍依赖欧美技术供应链。 这在当前国际环境下,意味着中国船厂面临二次制裁的风险,可能导致交付延误或停滞。俄罗斯在权衡风险后,选择避免过多依赖可能受到制裁波及的中国船厂。 相比之下,印度的造船业尽管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快速发展,成为俄罗斯的另一选择。印度造船厂的订单量相对较少,产能尚未饱和,能够提供更快的交付周期。印度政府承诺,这批24艘巨轮将在2027年前全部交付,恰好满足俄罗斯的时间要求。 印度造船业在技术水平上也在不断提升,已经具备建造航空母舰、破冰船和符合国际海事组织(IMO)环保标准的LNG双燃料船的能力。特别是印度制造的LNG船适合俄罗斯极地航线的需求,能够很好地满足俄罗斯对极地及远洋运输的特殊要求。 在造价方面,印度造船厂通常比国际市场报价低15%至20%,这对处于经济压力中的俄罗斯来说极具吸引力。面对西方制裁和经济困境,俄罗斯需要在保证运输能力的同时,最大限度节约成本。印度提供的高性价比解决方案恰好切中了俄罗斯的需求痛点。 此外,双方选择采用“以物易物”的结算方式,是此次交易的另一大亮点。由于印度支付给俄罗斯的大量卢比因流通性有限,难以购买其他商品,成为“沉睡资金”,难以发挥实际效用。 通过将俄罗斯出口的S-400防空系统作为抵消货款的方式,印度获得急需的先进防空装备,而俄罗斯则有效盘活了这部分资金。这种“以物换物”的交易方式不仅解决了双方的支付困境,更体现出双方战略需求的高度契合,实现了互利共赢。 这笔价值十亿美元的军工订单不仅是一笔商业交易,更是俄罗斯在当前国际环境下的“地缘政治投资”。印度作为南亚地区的重要强国,一直是美俄两国竞相争取的战略合作伙伴。 美国推动的“印太战略”使印度成为遏制中国海上影响力的关键节点。若俄罗斯在此关键时刻与印度断绝合作,可能促使印度进一步倒向美国阵营,从而削弱俄罗斯在南亚及印度洋地区的影响力。 通过巨轮订单绑定印度,俄罗斯不仅巩固了经济合作关系,也在地缘政治上获得了重要的战略缓冲。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这次合作反映了当前多极世界格局下中等强国之间灵活的外交与经济策略。面对西方的全面封锁和孤立,俄罗斯不得不突破传统伙伴的局限,拓展更多元化的合作渠道,特别是在“非西方阵营”中寻找替代方案。 印度正处于美俄中三方利益交汇的模糊地带,既能与俄罗斯保持合作,又不完全依赖西方经济体系,成为理想的战略缓冲国。 对于中国而言,俄罗斯选择印度作为部分造船合作伙伴,并不意味着中俄关系出现裂痕或外交失败。中俄之间的合作关系稳固且复杂,远超单一商品订单的层面。 中国造船业依然是全球龙头,俄罗斯也更倾向于将资源集中投入高附加值船型和战略项目上,而不是每一笔民用船舶订单的争夺。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军事技术交流和政治联盟仍然紧密,这次订单的流失更多是由产能限制和国际环境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信息来源:观察者网—印度防长辛格:印度决定扩大与俄罗斯的合作,将永远与俄方站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