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崔良元挑着一担肉包子误入敌阵。被敌人发现后,他急中生智:“都饿坏了吧?快来吃肉包子!”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1948年,崔良元挑着一担热腾腾的肉包子正沿着规定路线向前线阵地赶去,他已经走了将近两个时辰,肩膀酸胀,脚步迟缓,却并未生出任何怨言。 他做了八年的炊事员,送饭送菜送水送柴,样样不落,战士们嘴里嚼着他的饭菜,心里总是踏实,他记得清楚今天负责的是哪个营地、哪条路径、什么时间抵达。 可就在这一天,一次小小的路线偏差让他直接闯入了敌军阵地的外围,前方传来几声低沉的脚步和口令,他条件反射般报出了自己部队的暗号。 但对面的人沉默几秒,随即上膛警戒,一队穿着蓝灰军装的士兵慢慢围了上来,他明白自己进错了地方,对面不是熟悉的战友,而是整装待命的国民党部队。 扁担上的包子冒着热气,他紧紧抓住担子,两眼警惕地扫视周围的动静,这些士兵个个瘦削,神情麻木,包子的香味在冷空气中扩散开来,有几个年轻人下意识地咽了口口水。 带队的军官走上前,喝令士兵后退,命令他报来历,崔良元没有动,脑子迅速转动,他知道贸然反抗没有活路,但放下担子也不一定保得住命。 敌人虽不敢轻举妄动,但包围圈正在收紧,局势瞬间胶着,他迅速喊出自己是解放军的炊事兵,此次前来都是为了自己的前途,他随即主动打开包子担子,表示没有武器。 军官冷眼盯着他,迟迟没有下命令,士兵中有人开始躁动,悄声议论,有人甚至往前挪动脚步,军官显然感到了控制局势的压力,拔枪威胁任何人不得靠近那担包子。 崔良元看准了破局的唯一机会,他把包子递过去,说这些是给同样吃不饱饭的人准备的,他没有劝降,也没有煽动,只是静静站着,看着那几个忍不住动手的人把包子分开,再传递到后面。 几分钟内,包子被分食一空,士兵吃得很快,几乎是狼吞虎咽,有人吃着吃着就开始落泪,这支敌军是孤立的一支,几周前与大部队失联,补给断绝,弹药紧张。 这些士兵不是精锐,更多是从农村抓来的新兵,纪律松散,士气低落,看着他们吃完包子后默不作声地站着,崔良元一步步靠近,低声说出了那句决定命运的话。 他指出他们不是敌人,而是同样出身贫苦、被逼上战场的人,他没有说教,而是把自己的担子往身后一扛,站定,等着枪口指来。 几秒钟的寂静过后,先是一个士兵放下了枪,然后是第二个、第三个,十几个人扔下武器,走到他身边,军官大声怒骂,举起枪对准那几人。 崔良元突然向前一步,夺下最近一人的步枪,冲过去将军官制服,他抢过对方腰间的手榴弹,拔掉保险,扯着嗓子让所有人立刻选择,是继续挨饿还是换个方向活下去。 最终,整整一个排、一百多人,集体投降,他让他们脱下军帽、举起双手,一字排开,崔良元挑起空筐,领在最前,开始原路返回解放军阵地。 前线岗哨看到这么一支奇特的队伍时,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战士们一拥而上,警惕地将这批“俘虏”押入战俘营。 旅部很快派人核实情况,当确认这是误入敌营的炊事兵崔良元带回来的整整一个排时,全营震动,这在战役推进关键时刻无异于从天而降的援军,不仅减轻了正面压力,还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崔良元跟着部队参加了随后的战斗,他不在第一线,却始终出现在最前沿的补给点,他不喜欢握枪,但能精准判断队伍所需补给,每次运输都不误时不误地把饭菜送到。 他的脚步从河北走到江苏,最终跟随部队解放了南方多个城市,战事结束后,崔良元因积劳成疾退伍回乡,村里给他安排了田地,他依旧早出晚归,用推车代替扁担耕地运粮。 他不爱讲话,但每年冬天村小学开学,他都会背着包子进校门,分给孩子们吃,有人问起那年的战功,他只说自己就是干饭的,饭吃得对,事就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