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女性多久洗一次澡? 在古时候,洗澡远不是所谓的“卫生”那么简单,它还和礼法规矩直接相关。对女人而言,多久洗一次,在《礼记·内则》里就有着讲述:“五日则汤请浴,三日具沐。”意思是五天洗一次澡,三天洗一次头。 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还把“洗”“澡”“沐”“浴”分得清清楚楚,手脚、头发、身体等部位的清洗,都各有各的洗法,将它们合起来才算是“洗澡”的全部。 然而,这典籍中的记载,对古代天下绝大多数的女人来说,都是可触不可及的。书上虽然说得很好听,但普通人家里却是烧一锅热水都难。 而且水还得从井里、河里一桶桶挑过来,柴火这种资源也很是珍贵,毕竟古人将柴与“米油盐”放在一块,就足以证明它的重要性。 寻常人家哪来的那么多闲人闲工夫专门伺候烧洗澡水?更别提那简陋的屋子,寒冬腊月里四面透风,洗个澡稍不留神就会着凉,一场风寒说不定就会要命。而这对那些整日操劳、家底单薄的底层女人而言,无疑是很大的风险。 所以,那些上层阶级的女人和底层的女人就被分为了两部分。前者会有专门的浴盆,还带有排水、壁炉的小室,侍女们会备好热水,奉上澡豆、香料,她们有条件去做到典籍中记载的“五日一洗”,甚至是超越。 但这部分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女人哪敢奢望泡个大澡?能隔三差五用盆热水,仔细擦洗一下头脸、手脚,还身干净贴身的衣裳,就已经是讲究的了。 更多的时候,她们都是趁着夏天河边没人,躲着人匆匆地擦洗身体。要么就是寒冬里烧上一小盆水,在灶房的角落简单擦洗一下汗腻什么的。几个月甚至更久才彻底洗一次澡,才是大多数的情况。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洗澡也逐渐变得更加多元和人性化了。比如说端午节的“兰汤浴”,到了这时家家户户都要煮艾草、菖蒲水,大人小孩都要洗,图的是驱邪避秽的吉利。 同时,元代的《朴通事谚解》中也有记载,当时已经有了热闹的澡堂,能搓背剃头喝茶。只不过那里主要是男人才能去的地方,女人想要进公共澡堂,至少得等到民国初年北京开了“润身女浴所”之后才行。 就算不说古代,即便是上个世纪我国还有许多女人洗澡仍是个问题。单说七八十年代,洗澡也是个奢侈的行为。 达官显贵、富家子弟就不说了,在普通人群体里,尤其是那些住在大杂院、筒子楼里的家庭,“洗澡难”是很多人普遍的回忆。 家里没有卫生间、没有热水器,冬天想要洗个澡,要么咬牙在家里烧好几壶开水,兑在大盆里,忍着寒冷速战速决;要么就得指望单位或者公共澡堂了。 所以,当时的公共澡堂便是那个年代许多住在城里的女人,洗澡时的主要去处,甚至还有着澡票这种东西供应。 周末的时候,澡堂总是人满为患,排长队等位子经常都有。并且环境也谈不上私密舒适,冬天洗完出来,几乎都是头发湿漉漉的,结着冰渣子走回家。 而在农村的家庭,想要洗澡的条件更艰苦一些,比一些古代女人也好不了多少,烧一大锅水在屋里擦洗仍然是主流。 直到21世纪往后,家用热水器才逐渐普及,这才算真正把洗澡从一件奢侈行为,变成了人们日常生活起居中随手可得的便利。 信源: 中国网|古代中国人的洗澡规定 紫金山新闻|解码中国古人的沐浴之礼 文|礼想 编辑|萱萱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