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毕业生戳这里!租房避坑指南送上

编者按

蝉鸣渐起,骊歌轻唱。又一批学子告别校园,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踏上人生新征程。租房、求职、理财……这些“成人礼”般的挑战,既充满机遇,也隐藏着“暗礁”。

作为守护公平正义的检察机关,我们注意到,每年毕业季,都有不少学子因经验不足、法律意识薄弱,落入“黑中介”套路、求职陷阱、投资理财骗局等“坑”中。为此,我们特别策划“毕业季避坑指南”专栏,聚焦高校毕业生租房、求职等高频场景,用典型案例拆解套路,以检察官视角支招维权,助你避开“坑”、走稳路。

检察官拆解三大典型“租房坑”

助您安心安家

又是一年毕业季,租房成为无数高校毕业生开启独立生活的“第一步”。从网络平台筛选房源到签订合同,从实地看房到后续居住,每一步都可能暗藏“陷阱”。结合高校毕业生租房纠纷案例,我们梳理出三大典型“租房坑”,并附上避坑妙招,希望毕业生们在租房路上少走弯路,安心住好房。

1

网络“照骗”房源图不对板怎么辨?实地核查防套路

常见套路

通过技术手段或信息包装制造“理想房”假象,具体表现为:

1、图片造假(盗用精装房图掩盖简装/老旧房的事实、用滤镜/角度隐藏房屋缺陷)

2、配套虚构(谎称“近地铁”“邻商圈”,实为虚假配套信息)

3、价格误导(以“低价引流”诱导点击,实际签约时坐地起价)。

此类套路利用毕业生“急于找房、远程看房”的需求,通过技术手段(如AR看房)或虚假宣传制造“理想房源”假象。

典型案例

2022年,某高校毕业生小林通过某平台看到“近地铁、精装修、月租金2000元”的房源,联系中介后被告知“该房源已租出,推荐同小区另一套”。小林实地看房发现,所谓“同小区”实为隔壁老旧小区,房屋为简装,家具简单破败,租金却要2300元/月。经调查,中介为吸引客户,将其他小区的优质房源图片用于包装低价房源信息发布,涉嫌虚假宣传。

检察官支招

多渠道验证房源真实性:要求中介提供房源产权证明,核对身份证姓名与产权人一致,手机登录“xx市不动产登记”官网输入产权证号查真伪;

实地看房“三查”:查房屋现状(是否与宣传图片一致)、查周边环境(噪音、交通、商业配套等)、向物业查询房屋租赁状态;

警惕“低价引流”话术:若房源价格明显低于同区域市场价(如低于周边均价30%),很可能存在虚假房源的情况,需提高警惕。

2

租赁合同陷阱条款模糊、短租长签?逐字核查避“暗礁”

惯用手法

在租赁合同中设置隐蔽性不公平规则,具体表现为:

1、条款模糊化(如“维修费用由乙方承担”未明确“维修范围”);

2、霸王条款(如“提前退租不退押金”“违约金为3个月租金”);

3、强制长签套路(以“公司模板固定”为由,将“短租”需求诱导为签订1年期以上合约)。此类手法利用毕业生法律意识薄弱,通过复杂表述或隐藏规则侵害权益,需逐字核查才能发现风险。

典型案例

2023年,某市高校毕业生小王为备考研究生,通过中介租下学校附近房屋,明确表示“只租2个月”。中介口头承诺“合同可短签”,但签约时以“公司模板固定”为由,要求签订1年期合同,小王没注意到合同中还隐藏着“提前退租需支付2个月违约金”的条款。入住2个月后,小王提出退租,中介以合同为由扣留押金并收取违约金,小王无奈多支付4000元。

检察官支招

合同必查项:明确租期(精确到日)、租金支付方式(押几付几)、押金退还条件(如“无欠费、无损坏即退还”)、维修责任(明确区分房东/租客承担范围,法律不认模糊条款);

警惕“空白条款”:合同中若有空白处(如“其他约定”),必须填写或划掉,避免后期被篡改;

口头承诺书面化:中介或房东的口头承诺(如“包网费”“家具全换新”)需写入合同,否则难以追责。

3

维修责任罗生门设施损坏谁担责?日常留证防纠纷

核心矛盾

房屋设施损坏后,房东与租客因“自然老化”与“人为损坏”的责任划分产生争议(如房东称“人为损坏”却无证明,租客称“不知情”);中介或二房东以“代维修”名义收取高额费用。此类纠纷的核心在于责任界定无明确标准,且日常维护过程缺乏凭证,导致争议时“各执一词”。

典型案例

2023年夏天,小周租住带空调的老房,入住2个月空调突然不制冷。房东坚称“租客未定期清洁导致故障”,拒绝维修。小周联系物业检测,确认是压缩机老化属自然损耗。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七百一十二条“出租人应履行租赁物的维修义务”,小周与房东协商后,房东承担维修费用。

检察官支招

入住前“验房清单”:与房东共同检查房屋设施(墙面、地板、电器等),拍照/拍视频留存初始状态,双方签字确认《房屋交接确认书》;

合同明确维修责任:约定“房屋主体结构(如屋顶、承重墙)、固有设施(如水管、电路)损坏由房东维修;租客使用不当(如堵塞下水道、损坏家具)由租客承担”;

日常维护留证据:自行维修或更换小部件(如灯泡、门锁)的费用票据、聊天记录需保存,避免争议时“口说无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