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88年演员杨青前去北京电影学院面试,然而面试老师在看到她的长相后,立马就冷嘲

1988年演员杨青前去北京电影学院面试,然而面试老师在看到她的长相后,立马就冷嘲热讽道,就你这样的居然还想当演员。

杨青生在70年代的北京郊区,家里条件一般,住的是带小院的平房。她长相普通,眉眼没什么特别,从小就没少因为这张脸吃亏。小学时,班里选合唱团,老师直接把她略过,挑了几个模样俊俏的女孩。她成绩好,可课外活动总轮不到她,同学聚堆聊天也很少带她玩。初中后,她个头窜得快,但脸还是那张不起眼的脸,体育课跑步时,偶尔有男生在旁边指指点点。她从不吭声,只是埋头做事,攒着一股劲。

上了中学,她迷上了文艺。学校图书室有几本破旧的电影杂志,她借来翻得页角都卷了边。有一回,她在文化宫看了一部老电影,女主角的表演让她看得入了神,回家后对着镜子学了好几天。她开始攒钱买票去看电影,攒了本子记台词,模仿演员的语气和动作。家里人听她说想当演员,觉得她异想天开,父亲直接摆手,说这行得靠脸吃饭,她这条件根本没戏。她没争辩,只是更拼命地学。

1987年,北京电影学院招生,她瞒着家里报了名。文化课考试她拼了命复习,熬夜刷题,考完手都抖。成绩出来,她排在前列,拿到了面试通知。那一刻,她觉得自己离梦想近了一步。她翻出自己最好的衣服,准备去北影试一试。

1988年夏天,杨青走进北京电影学院的面试教室。面试老师有三个,坐在桌子后面,桌上堆着考生资料。她站好后,还没开口,老师之一就让她退后几步,上下打量她。接着,刺耳的话砸过来,说她长得像“丑八怪”,还说她拉低北影的档次。其他老师没吭声,但也没阻止,气氛冷得像冰。她手攥得紧紧的,指甲都掐进了掌心。

老师让她表演一段独白,她硬着头皮上,声音一开始有点抖,但慢慢稳下来。她演完,教室里没人鼓掌,那个嘲讽她的老师挥手让她走。她出了门,腿有点软,觉得自己肯定没戏。周围考生看她的眼神带着点异样,有人小声议论她不该来考。她低头快步离开,心像被针扎了。 第二天,电话打来,她居然通过了面试。她愣了好几秒,以为自己听错了。后来才知道,有个老师看中了她的表演,力排众议让她进了北影。这消息让她整个人都懵了,赶紧打电话告诉家里,声音里带着哽咽。

北影的学习生活没那么轻松。杨青的同学大多长相出挑,她站在人群里总显得不起眼。课堂上,老师有时会点名让她注意形象,她听了只是点头,回去加倍练功。排戏时,她常被分到小角色,但她从不抱怨,每次都演得像回事。大学几年,她没缺过课,笔记记得密密麻麻,表演课的台词背得滚瓜烂熟。

毕业后,杨青开始跑剧组,接的都是小配角。片场里,她常是角落里那个默默背台词的人。1997年,她拍《编辑部的故事》,导演英达看她演得自然,专门给她加了个角色。她没辜负机会,把那个小人物演得活灵活现,播出后观众都记住了她。之后,她戏约多了起来,虽然大多是配角,但她每次都能让人眼前一亮。

现在,杨青五十多岁了,头发有些白,但还在演戏。她演过母亲、邻居、老师,角色都不大,可她演得真,观众一看就觉得亲切。她从没当过女主角,但她的名字在圈里有了分量。她用几十年证明,长相不是梦想的绊脚石,实力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