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日军的一名王牌飞行员,成为抗战中最奇葩的一件趣事,他竟被一群山西农民用锄头刨死在麦田里。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7年9月21日清晨,山西忻县的天空出现了一批日本军机,这些飞机从大同阳高机场起飞,目标是太原,领队的是日军陆军航空兵的三轮宽少佐。 这人是日本当时有名的飞行员,被称为“战斗机之王”,在日本航空部队中地位极高,他服役近二十年,经验丰富,曾多次参与轰炸北方城市,是个实打实的老手。 这天他带着二十多架飞机想把太原炸个透底,中国空军第五大队第二十八中队接到警报后迅速起飞迎敌。 这支中队只有几架霍克Ⅲ型战斗机,和日军的飞机数量和装备比起来差距很大,中队长陈其光率队升空,他知道这是一场艰难的仗,但没有退缩。 在太原至忻县一带的高空中,双方展开了激烈的空战,陈其光采用跟尾战术,紧紧咬住了三轮宽的座机。 经过一番周旋,他终于抓住机会开火,子弹击中三轮宽座机的油箱,飞机开始冒烟,三轮宽不得不向地面迫降,他选择了一处麦田,飞机摇摇晃晃地落地时已经损坏严重。 这一切被地里的农民看在眼里,当时正值秋收季节,农民们正在田里干活,几年来战乱频繁,大同失守的消息也刚传来,村里人心惶惶,大家都在担心日本人什么时候打到自己门前。 这时一架日军飞机突然落在自家地头,农民们既震惊又愤怒,飞机落地后,一个穿着飞行服的日本人从机舱里爬出来。 他可能受了伤,靠在机翼边,脸上表情冷漠,这架飞机不同于普通的轰炸机,周围的村民一眼就看出这是战斗机,而且从空战场面来看,这人应该不是普通飞行员。 没过多久,地里干活的几十个村民陆续赶来,他们手里拿着锄头、木棍、镰刀等工具,把飞机团团围住。 这些工具本是农具,如今成了武器,三轮宽面对众人,神色平静,不说一句话,他没有逃跑,也没有投降的举动,只是看着眼前的这些农民。 村民们看到这个陌生的日本兵不但没有悔意,反而神情轻蔑,心头火气更盛,一个年轻力壮的汉子手起锄落,直接砸在这名日本飞行员头上,血立刻从头盔边流出。 其余村民也不再犹豫,纷纷挥舞农具,短短几分钟,三轮宽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倒在了麦田边。 事后,村民们并不知道这个人是谁,只知道是个侵略者,他们怕他还有同伴赶来,也怕军方问责,没敢多停留,很快各自离开了现场。 第二天,国民政府方面派人到现场查看,清点战果,才从三轮宽身上的随身物品中发现这名飞行员身份,他的证件和徽章清楚表明他正是日军高级飞行员三轮宽少佐,日本天皇还亲自给他颁过佩刀。 他是日本陆军航空兵的骄傲,被称为日军飞行界的“王者”,这名王牌飞行员的死对日军来说是一个重创,他们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得意飞行员会在中国山西的一块麦田里,被一群农民用锄头给刨死。 日本方面对此事极为震惊,军方战史只在记录中写了一句“被中国地方农民所害”,没有多加解释,但在内部,这次损失被认为是一次耻辱。 一个曾经在多次战斗中安然返航、屡立战功的高级军官,竟然没死在空中,没被军队俘虏,而是死在农民手中,这种结局令人难以接受。 这场意外的死亡虽然没有被过多渲染,但却在抗战历史中留下了浓重一笔,它代表的不仅是一场胜利,更是一种全民抗战的写照。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中国空军浴血奋战,地面上的普通百姓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参与抵抗,这些没有受过军事训练的农民,用最简单的方式为国家出了口气。 三轮宽的陨落成为当时中国民众口口相传的故事,不是因为他是个大人物,而是因为他的死让普通百姓看到了希望,在战火中,所有人都在为保家卫国尽自己一份力。 不管是驾驶战机的飞行员,还是手握锄头的农夫,他们都在这场民族存亡的斗争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三轮宽死在麦田的这件事,也成了抗战中最特别、最真实的一个段落。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太原会战(三)——歼灭日军3万的忻口战役——抗日战争纪念网